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汽車 > 行業資訊 正文
四大汽車集團為何問鼎自主品牌的是長安?
2014年08月15日 來源: 蓋世汽車網 Terry&Carrie

  在自主品牌集體低迷的大勢之下,長安逆襲引人注目。今年上半年,長安取代長城成為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冠軍,累計銷量達35.78萬輛,同比增長39.52%,中汽協7月產銷數據顯示,長安繼續問鼎自主品牌銷量。

  長安與上汽、一汽、東風合稱為“四大”汽車集團。多年以來,國有汽車集團特別是四大國有汽車集團一直是“市場換技術”政策最期待落實的執行主體,然而,讓市場失望的是所有國有汽車集團銷量上都無法超過獨立的自主品牌車企。規模排名第四,合資的外資伙伴也不夠大腕,福特汽車現在全球排名也僅5到6位,但長安卻領先其它三位大哥,憑借逸動、cs35等車型的熱銷一舉奪魁,坐上了自主品牌老大的位置。業界將其當成一種現象進行討論:為什么是長安?長安當前的成功是潛心研發、長期積蓄力量的爆發抑或只是意外的暫時性勝利?帶著這些問題,本期蓋世論衡特約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J.D.POWER中國區總經理梅松林、前IBM汽車咨詢衍進商務合伙人張兆鈞、睿信致成董事總經理付志勇圍繞此話題展開探討。

  論衡之一:長安“逆襲”,產品層面的殺手锏在哪里?

  汽車公司的成功,首先是產品的成功,先來看看長安的產品競爭力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梅松林在接受蓋世汽車網采訪中表示,從局部看,也許是外形,一些配置或性價比是長安的產品競爭力。但從全面看,簡而言之,是目標客戶喜歡的產品,這個喜歡包含了產品迎合了這些潛在用戶需求的關鍵點。本質上說,是長安通過長期積累的正向開發能力,現在在國內車企中幾乎是唯一的一家,在正確的時間能推出與目標客戶需求高度匹配的產品。如果說,以前的自主品牌車企是階段性成功,產品正好與爆發式增長的需求相匹配是碰到運氣的話,長安現在能不靠運氣而是靠市場與研發之間的正向閉環體系來實現。擁有這樣的能力,就可以在轎車,SUV,MPV等多個領域的多個車型不斷獲得市場認可和成功。形象的比喻,有人射擊打到10環,有很多運氣的因素,下一次未必能再打中,長安現在是靠長期練射擊而能打中10環,未必下次每發必中,但與碰運氣的,結果就大不相同了。優勢體現在產品背后的體系競爭力上,就不好被復制,這也許就是長安在產品層面的殺手锏。

  張兆鈞也認為,長安的產品優勢是多項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即包括了長安一貫的品質口碑、適中的價位與大量的市場營銷投入,也包括了長安更加獨到的車型設計,其新開發的車型在外觀設計上更加能迎合國內主流消費者的期望。

  論衡之二:“四大”汽車集團中,長安最“較真”發展自主品牌?

  從產品層面分析,結論是長安正向開發的研發與技術勢力,以及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產品規劃能力,是其近期獲得市場認可的主要原因。再從企業整體層面分析一下,為什么是長安?搞研發,四大集團大家都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政策有政策的,難道發展自主品牌打造自主技術研發體系,只有長安是“較真的”,其它幾位主要是打醬油應付政府作作秀?

  梅松林認為,其他“三大”也都有發展自主的意識,但可能都走了些彎路,相對而言長安走得最堅決而正確。從微面到微型轎車,再到MPV和SUV,主要聚焦中低端市場,逐步上移,并且堅決走正向開發之路,在5國9處設立研發中心,很夯實。徐長明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長安從小型車開始一步一步到SUV,堅實地進行自主技術開發的戰略是穩健的,這種能力一旦構建成功就會有長期的生命力。

  張兆鈞表示,其它汽車集團顯然更偏重合資業務,更多的資源已經被旗下的外資品牌占用,有些還直接取外資品牌糟粕產品來整合。“在合資方面,外資資源多被其他三家汽車集團瓜分,長安并不占優勢,這就在戰略層面上決定了長安只能更加專注于自主。”

  趙英對記者說:“顯然長安是國有企業里非常注重于發展自主轎車與自主開發的車企,另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長安具有龐大的軍工背景,繼承了軍工體系中的管理與文化;二是長安有長期以來積累多年的微型汽車研發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向其它領域延伸相對更有優勢些。“微車業務對長安的幫助還在于整個營銷渠道的布點,從微車到乘用車,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正是微車的前期積累,所以長安的大面積銷售網絡布點會優于其他企業。”

  另外,IBM管理咨詢背景的張兆鈞表示,長安汽車高管同時主管品牌營銷及產品規劃業務,可以更好地將市場需求和產品研發的規劃節奏相結合,運行的非常好。“當前汽車界的高管職能本來多采用這樣。”張兆鈞告訴記者,在國內,組織架構結合的好壞會牽扯到高層對于車型的放權。“從這點來講,長安確實做的比其他自主品牌更扎實一點,在車型的決策權方面,長安的市場經理可能更具話語權”。

  付志勇也表示,車企的品牌經營將全局把控產品研發項目、項目周期、產品市場宣傳和表現以及質量的改進等,在不同企業之間會有整合程度的差別。“目前國際車企在這方面一般是強整合,而國內車企也基本采用這種職能整合方式,但在程度上基本都屬于弱整合,而相對于上汽、一汽和東風,長安汽車在這方面更具優勢”。

  最后,幾位專家都認為,企業的文化氣質也很大程度上最終也能反應到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表現上。長安作為軍工企業,從上而下踏踏實實務實干實事的企業文化,發揮重要作用。“長安的文化印象太深了,幾年前我們就認為這樣的公司一定有前景,內部當時就確定,只要是長安的項目,不管大小,公司都立項支持。我們對主機廠客戶是有所選擇的,長安一直是我們堅定支持的對象。”全球主動安全汽車技術的領導者德爾福汽車電子亞太區總裁王展在論及長安時表示。

  論衡之三:國有汽車集團首度問鼎自主品牌,是“市場換技術”成功的標志?

  目前有觀點認為,長安的成功是30余年合資歷史上市場換技術政策的首次成功案例,將其看做是具有標志性的現象。不過綜合幾位業界專家的觀點,這可能是一個偽命題。

  張兆鈞對此表示,長安的成功源自其對國內市場需求的長期關注,是其市場敏銳度轉換來的業績成果。“基本來講,長安是一個比較穩重而且腳踏實地的自主品牌,其在市場上的成功更多是依賴于自身的研發體系,外資的幫助肯定不是主因,若要分個比例,大概是七三分,外資經驗支持占三成。”

  徐長明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其認為長安確實從合資方學到了技術與管理,然而究其成功主因,還是自主研發起到關鍵作用。

  付志勇則更加堅定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長安成功的關鍵在于其長期布局,整合全球資源構建起來的研發體系。“合資外方不會因為搶占了市場而把核心技術換給中方企業,這是被求證過多次的事實,絕大多數合資公司的研發中心就不再中國,從根本上就決定其核心技術不可能流入中方手中”。而在談到長安汽車在研發實力上的優勢時,付志勇以投入大、研發人員多來概括:“長安是按照每個產品系在做專向研發,乘用車研發與微面研發是相對獨立的,而且是完全自己掌握著知識產權,這也是其成功的關鍵支撐點”。

  梅松林也總結說,合資政策對長安的正面影響不應該是完全沒有的,但非要說是“市場換技術”的成功,那還是到一邊歇著吧。

  蓋世論衡:是蓋世汽車研究院打造的一個品牌汽車評論欄目,透析汽車行業的新現象,新熱點,新規律,新趨勢;以行業資深專家、權威媒體人及企業高管為發聲主體,多層次、多角度探討變化中的中外汽車業。

原標題: 揭秘:四大汽車集團為何問鼎自主品牌的是長安?

標簽: 品牌 汽車 自主 長安 銷量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