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區“合家春天”項目工地上,一棟8層高的LOFT公寓孤零零地佇立在誠信大道和殷富街交叉口。4月初的一個下午,就是這棟公寓樓上,17名業主爬上樓頂拉開橫幅,準備“跳樓維權”。
“業主鬧事的原因是,這個樓盤原定于2013年5月底交付,但從去年5月開始就幾乎沒有工人干活了,已經爛尾近一年時間。”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此外,上述樓盤的開發商南京盈嘉恒升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盈嘉地產”)旗下另一樓盤也接近爛尾,位于南京棲霞區的麗池花園(香榴灣)三期已延期一年半,至今仍未交付。由于盈嘉地產陷入破產危機,無力支付工程款,在業主維權壓力下,項目所在的區政府不得不出手接盤。
盈嘉地產資金鏈斷裂絕非個案,房企倒閉潮在全國各地愈演愈烈。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今年3月以來,被曝光的房企資金鏈斷裂的案例就有10余起,涉及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海南(樓盤)等多個省份。
業內人士分析,被曝光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隱患已在行業內悄然積聚。“整個市場在用短期的資金來支持長期的投資項目,這樣的風險,已從金融體系向地產行業延伸。”北京貝塔咨詢中心合伙人杜麗虹表示,“下半年,房企資金鏈斷裂的現象將會更為頻繁地發生。”
盈嘉地產兩項目爛尾
4月15日,《華夏時報》記者在上演業主“跳樓維權”事件的合家春天項目現場看到,這棟編號為“25號樓”的LOFT公寓有三扇玻璃門被砸碎,碎玻璃遍地都是;其他幾扇玻璃門上用綠色油漆寫著“盈嘉地產爛尾樓,無恥奸商”、“百姓無家可歸”等字樣。
“那天上午一些業主跑到了8樓樓頂,說要跳樓。消防員在樓下空地上鋪了氣墊,急救車也來了,最后江寧區住建局發通告承諾解決問題,業主才陸續下樓。”一位留守在工地的工人告訴記者。
購買了這棟LOFT公寓627室的司先生表示,“去年5月樓盤就停工了,年前我們去江寧區政府反映問題,政府把開發商盈嘉地產的老板王新潮找過來,在業主施壓下,樓盤才粉刷了外墻,稍微做了點綠化。但是今年春節后,開發商又不露面了,工程再度停工。”
據南京網上房地產提供的數據,合家春天25號樓已備案出售的房屋共58套,均價為1.28萬元/平方米。625室業主費先生告訴記者:“房款2012年12月份就交給開發商了。除了這備案的58家,還有一些是完成認購或者從施工方那邊購買的。據我了解,25號樓已經賣掉100多套。”
而在距離江寧區合家春天30多公里路程的棲霞區,盈嘉地產的另一個樓盤——麗池花園(香榴灣)三期也出現了類似的“爛尾”現象。
據了解,香榴灣三期項目9、10號樓于2011年開盤,合同約定交付時間為2012年12月,2012年開盤的8號樓交付時間為2013年8月。但迄今這三棟樓仍未竣工交付。
記者于4月16日來到香榴灣項目8、9、10號樓所在地,項目現場有幾位工人正在鋪設水管和粉刷外墻,到處散落著各種建材和廢棄家具,地面也是凹凸不平的泥土堆。
南京網上房地產數據顯示,香榴灣這三棟樓共計422套房,其中403戶已成交,成交均價為約9000元/平方米,此外9戶已認購。按照平均每套房面積80平方米左右,業主已交納的購房款就達近3億元。
“我們已經還了3年的房貸,每個月還要另付租房費。”來查看施工進展的一位業主表示,“之前我們去盈嘉地產時,還有人接待說會延期多少個月交付,但是現在完全找不到人了,我們也沒有得到延遲交付的違約金。”
盈嘉地產負責此項目的吳經理告訴記者:“樓盤不能交付的原因很復雜,確實有資金鏈方面的問題。我只負責項目管理,公司層面的事務不參與,所以不知道更多詳情。”
記者從南京多家法院了解到,早在去年下半年,盈嘉地產南京項目公司盈嘉恒升公司就被多名債權人起訴,其資金賬戶也被法院凍結,其中就包括預售款監管賬戶。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盈嘉地產在其他城市攤子鋪得太大,隨著樓市成交陷入低迷,公司在這些城市的回款受滯,此外銀行信貸越來越緊,中小房企貸款非常困難,因此資金鏈出現了斷裂。”
在業主的不斷維權下,盈嘉兩爛尾項目所在地的南京江寧區、棲霞區政府已表態將托底。“按照原來區政府會議是定為先由政府墊資的,但是后續出現了些情況,除了最終收尾所需款項外,開發商還有之前遺留的費用未支付,如材料費、工人工資等。現在我們還在協調這個事情。”江寧開發區管委會林科長對記者表示。
“少量的爛尾項目,政府也許會接盤,但是如果爛尾項目多了,政府就顧不過來了。”一位業內人士稱。
房企倒閉潮愈演愈烈
今年以來,浙江寧波(樓盤)、江蘇南京、無錫(樓盤)、安徽合肥(樓盤)、湖北襄陽(樓盤)、陜西神木等地,已有多家中小房企因資金鏈斷裂,陷入破產危機,旗下項目也多半爛尾。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寧波興潤置業“崩盤”風波。興潤置業因經營不善和高利貸導致資金鏈斷裂,導致高達35億元的債務違約。根據寧波奉化市金融辦提供的數據,興潤置業總計35億元債務中,涉及19家銀行債務總額逾24億元。
距離興潤置業破產還不足一個月,有媒體報道稱,浙江又有一家房企倒下,海寧市立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已經破產,由于未能如期償還多筆民間借款,多名債主已將其告上法庭。
“中小房企現在基本都靠借高利貸維持,有些本土的小房企甚至轉行做金融放高利貸,我們老家邵東縣已經跑路和坐牢的有六七個老板,我估計下半年還會有跑路的。”湖南一位不愿具名的開發商告訴記者。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表示,從2013年底開始,樓市進入下行通道,市場成交萎靡、銀行貸款受限、上市融資遇阻,開發商對資金的需求幾乎已經到了饑不擇食的程度。“尤其是一些中小房企資金鏈承壓,導致正在開發的項目發生爛尾的情況逐漸增多。”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房地產信托、私募基金、民間借貸等融資方式,已變身為房企的“救命稻草”。
“目前樓市成交的低迷并不是受調控政策的影響,而是因為市場調整,信托公司現在對房地產項目的投資都十分慎重。”中融信托業務經理曾先生對記者表示,“不是一線城市的項目我們都已經不做了。”
中國信托行業網站用益信托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房地產集合信托成立規模下跌至507億元,環比去年第四季度的997億元下降幅度高達49%。
“據我們了解,現在有一些企業用的就是拆東墻補西墻的辦法,通過借錢來還錢,而且這樣的情況并不在少數。”曾先生說。
除了信托之外,房地產基金和民間“高利貸”等企業短期付息債也在考驗著開發商的償付能力。
上海(樓盤)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嚴躍進表示,目前房企的資產負債已處歷史高位,因資金杠桿使用過度而積聚的風險正在不斷加大,依靠財務杠桿來撬動資本收益只是權宜之計,從目前來看,去杠桿化將是大勢所趨。
“目前看來,2014年房企的融資渠道仍然非常窄,銀行信貸、信托基金等方式會越收越緊。大型開發商還可以通過降價賣房來回籠資金,但對于中小房企而言,除了借高利貸,就只能賣項目、賣股權。”嚴躍進表示。
據統計,今年以來,北京產權交易所房地產掛牌項目達103宗,市值超過百億元。北交所負責人單小山告訴記者,目前在政策調控未見松動,房企融資渠道收縮,資金鏈日趨緊張的市場環境下,股權轉讓、產權交易成為房企融資的無奈選擇。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