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溫嶺大白菜 能否走出怪圈?
2014年04月01日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通訊員 劉振清文/攝

  日前,一則“溫嶺15000噸大白菜滯銷將爛在田頭”的消息牽動著眾人心。據溫嶺市農業部門調查,2013年—2014年度,溫嶺種植大白菜7200畝,至3月下旬,還有1000多畝秋冬大白菜留在田里,其中七八成已抽薹,喪失商品性。這是2008年媒體首次報道溫嶺大白菜“待嫁”以來,溫嶺大白菜第4次遭遇大面積滯銷。帶著大白菜為何滯銷?為什么年年難賣年年種?大白菜如何走出周期性“寒流”怪圈等問題,筆者展開了調查。

  損失幾許

  3月25日,溫嶺市東浦新塘,一片面積20多畝的大白菜,有些已抽薹開花,有些已經腐爛,但還有一些是正常的,可以食用。這天陽光明媚,一只只碩大的大白菜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下午1時20分,一臺大型拖拉機在白菜地上碾壓旋耕。不到兩個小時,20多畝大白菜變為一片平整的園地。

  去年秋天,菜農陳文彬在東浦新塘種了26畝大白菜,“我是9月底種的,70天后成熟上市。可到元旦后一直沒有客商上門收購。眼看行情不對,我立即到福州、上海等地找銷路,但運到當地批發價只有二毛七八一斤,春節前后陸陸續續賣了三四畝,不劃算,就沒有再賣了。”陳文彬說,為趕毛豆、西瓜等夏季作物的播種,這天他雇來拖拉機,將沒賣出的20多畝大白菜碾壓打碎,翻入土中。“不算自己的勞力錢,總共損失4萬多元。”

  陳文彬扳著指頭算起了成本:每畝土地承包費900元,種子費300元,農藥化肥400元,民工和機械操作費等100元,合計成本1700元。

  溫嶺等地的冬季大白菜大都在國慶前播種,陳文彬的20多畝大白菜和其他農戶一樣,種子差不多都在9月20日至30日間入土。

  哪里知道,在遭遇近60年最強高溫熱浪襲擊后,2013年10月7日,23號強臺風“菲特”襲擊浙江,帶來百年一遇的罕見降雨。溫嶺本身是一個易澇地區,加上東浦新塘地處海涂,陳文彬承包的菜地及周邊菜地全部被淹。

  積水退去后,陳文彬們又四處找種子重新播種,前后買了兩次種子,這樣一算,每畝成本升到2000元。

  “我不知道溫嶺全市多少大白菜沒賣出,我只知道周邊種大白菜的,十個能有兩個賺就高興了。”菜農張迪(化名)說。

  為何滯銷

  “主要還是天氣原因。”全國人大代表、溫嶺市農業林業局農技推廣站副站長、農業推廣研究員林燚說。

  農技人員分析天氣導致大白菜滯銷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上述強臺風“菲特”影響。“菲特”帶來的暴雨淹沒了菜地,為趕農時,菜農差不多都在積水退后的10月10號前后兩三天時間內補種,播種期高度集中,使得成熟上市時間較往年的前后錯開半個月更為集中。第二個天氣因素是暖冬。許多人或許不記得,2014年春節,很多人是穿著襯衫T恤出去游玩的。春節期間的高溫晴好天氣,致使大白菜快速生長,縮短了供貨期。

  “溫嶺菜農種植的大白菜主要供應杭州、上海等地市場,冬季一暖和,北方大白菜也往前趕季節,全國各地都提早上市搶戰大城市市場。由于運輸距離和民工工資差異等,山東等地的大白菜價格更低,溫嶺的大白菜沒有了競爭優勢,出現賣菜難也就在所難免。”溫嶺市農業林業局農技推廣站農藝師楊瑜斌等分析指出。

  筆者深入采訪發現,每一年的大白菜滯銷,或多或少都與天氣有關。

  2012年12月,溫嶺市箬橫鎮龍崗村蔬菜基地上的大片早熟大白菜無人收割,眼巴巴看著辛辛苦苦種植起來的大白菜白白爛在地里。

  石橋頭鎮橫湖村菜農郭云富就認為,2012年冬天的早熟大白菜滯銷,主要原因在天氣。那年,溫嶺遭遇了強臺風“海葵”。2012年8月8日3時20分,在象山縣鶴浦鎮登陸的強臺風“海葵”,水汽充沛,讓溫嶺遭受到直徑200公里10級風圈的橫掃。除了菜農,不少種西瓜的瓜農也遭遇到農作物遭水浸泡的損失。惜地如金的瓜農,災后紛紛通過搶種早熟大白菜來彌補臺風造成的損失。

  郭云富等農民栽種的大白菜早熟5號,生長期約55天甚至更短。溫嶺往年種植早熟大白菜也就1000畝面積,2012年那場臺風災害后,瓜農及菜農們一下種植了數千畝。

  分析2012年早熟大白菜滯銷原因時,菜農們認為臺風“海葵”影響是主因。但溫嶺市農業林業局農藝師王弛則認為,農民選種的大白菜品種也是個問題。因為早熟5號是一個只適宜當地銷售的品種,不適宜長途運輸,易腐爛。如此大面積種植,出現賣難也就不為怪了。

  此外,受利益驅使,盲目跟風,種植過量是另一不容忽視的原因。由于受2012年—2013年度大白菜種植效益較好的誘惑,溫嶺本地種大白菜面積有所增加,而江蘇、山東等地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造成大白菜供大于求。

  何以屢虧屢種

  溫嶺大白菜賣難第一次出現在媒體上是2008年。當年3月,筆者在溫嶺市松門、箬橫和澤國等地采訪時看到,大片的白菜靜靜地躺在地里,有的正在開花,有的已經干枯,有些開始腐爛。溫嶺市蔬菜協會負責人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沒人采收的大白菜估計有2000多畝,原因一是種植面積增加,2007年秋冬,1.5萬畝冬閑田種了蔬菜,其中大白菜占了相當比例;二是消費量下降,溫嶺人近年來在選擇蔬菜時更喜歡選擇那些價格相對貴的時令蔬菜;三是農民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造成農業生產出現一年好一年差的現象。

  2011年是大白菜滯銷最嚴重的一年,“浙江省商務廳的調查數據顯示,這年3月,溫嶺市冬季大白菜滯銷面積5000畝,產量1.5萬噸左右”。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以《1毛錢一斤也沒人要溫嶺三千萬斤大白菜滯銷》為題予以報道,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浙江日報等媒體也紛紛予以關注,幫助菜農找銷路。

  算上2012年冬天的早熟大白菜滯銷,2014年是最近幾年第四次出現大白菜滯銷。

  “這樣隔三岔五地滯銷,菜農為何還種大白菜呀?”人們禁不住發出疑問。

  “種菜就像賭博,看有沒有運氣碰上好的年份。”不管是專業技術人員還是菜農,在回答筆者的這個問題時,都以“種菜像賭博”來比喻。

  箬橫種菜大戶江志根種了十幾年的大白菜,菜市的跌宕起伏他感受最深。2010年,大白菜就像股市里的牛市,一路飄紅,高歌猛進,最高時每公斤賣到1.4元。那年大白菜產量屬于正常年份,每畝6500公斤—7000公斤,每畝收入八九千元。2011年,大白菜行情一下跌到了低谷,一毛一斤都賣不掉,到最后還有部分爛在了地里。

  和江志根乘“過山車”的感覺一樣,陳文彬也經受了“冰火兩重天”的考驗。“2012年秋天栽種、2013年春季采收的冬季大白菜就獲得了空前豐收。”陳文彬說,“去年這個時候,一開始就賣三四千元一畝,后來商販上門收購,越收越高,每畝賣到五千六千元,最高時甚至賣到每畝1萬多元,而且商販還自己雇工來采摘。可是,今年行情就不行了。”

  “菜農屢虧屢種,除了天氣這一不確定因素和多少有一點博彩心理外,很大程度上與大白菜種植技術簡單、銷售面廣等因素有關。相比大棚等保護地栽培番茄、辣椒等比較,露天種大白菜是投入最省、風險最低的一種農作方式。”楊瑜斌分析說。

  正因為種大白菜有了博彩味道,這些年,溫嶺很多菜農都有了風險意識,雖然2010年、2013年等年份有不少菜農賺得盆滿缽滿,但從未嘗試過種大白菜的人并不眼紅,不會貿然入行,他們深知,菜市有風險,種菜需謹慎。

來源: 臺州日報  作者:  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