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地大白菜真正賣到了“白菜價”。
去年每公斤賣1元錢的白菜,如今最低降到0.12元還賣不出去。不算人工收割費,菜農連每公斤0.4元錢的種植成本都收不回來。
對此,政府部門、愛心企業積極采取措施幫農民拓展銷路,媒體也在呼吁購買“愛心菜”。在努力幫助農民渡過難關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反思:農產品價格為何總是囿于大漲大跌的怪圈?如何才能讓價格輪回不再成為農民的切膚之痛?
白菜滯銷,傷了菜農心
兩天前,諸暨一家企業一口氣買下了溫嶺箬橫鎮下軒村菜農肖學高的50噸白菜,幫老肖解決了最后20畝的大白菜。
“基本上都是一毛錢一斤賣的,多少也算挽回點損失。”因為滯銷情況嚴重,老肖地里的大白菜沒有辦法及時收割,部分已經開始抽苔,外圍已經開始枯萎和腐爛。再不處理掉,只能推倒在地里當肥料了。
箬橫鎮是浙江重要的大白菜產地,種植面積超過7000畝。往年市場行情好時,這里出產的大白菜除供應臺州市場外,還能遠銷多個省(區、市)。菜農們只要坐等收購商上門,就能賣個好價錢。可是今年,這里一下子變得冷清了。
與肖學高相比,菜農江貴青卻沒有這么幸運。江貴青今年種了150畝白菜,到現在為止,只賣了15萬公斤,也就是30畝左右,其余120畝幾乎全部爛在地里。“30多萬元的成本,只收回了3萬元。”
“今年大白菜不好賣啊,價格低但買的人卻少。”說起大白菜,臺州經濟開發區中心菜場攤主陳美云一臉無奈。大白菜滯銷的另一面,是價格的極度低迷。而這直接導致菜農辛苦一年收益減少甚至面臨血本無歸的結局。
事實上,除了冬季大白菜之外,箬橫鎮還有1000畝、近5000噸春季白菜即將上市。如果無人問津,這批白菜也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市場變臉,原因在哪里
去年還不錯的行情,今年怎么就變臉了?
“一般外地大白菜賣到當年12月份左右,外地菜斷供之后,溫嶺的大白菜才會上市,打的是收割時間差。”臺州蔬菜批發中心負責人張雷鋒說,外地大白菜本來就已經大面積增產,再加上去年冬天天氣暖和,貨源一直充足,本地菜上市之后銷路就少了大半。而去年10月份的臺風又使得很多菜農不得不延遲播種時間,最后的結果就是大白菜扎堆上市,供大于求。
“過去,大白菜主要是賣給學校、工廠的食堂,一天能賣出500多公斤。但今年春節后,明顯感覺學校、工廠來收購的少了,連外來務工人員來買的也少了。”椒江一家農產品銷售點老板李兵說。
明年還種大白菜嗎?“當然種!”菜農們的回答讓記者感到意外。
2010年,在韓國泡菜危機等傳言的推動下,大白菜的價格達到歷史高位,讓很多菜農嘗到了甜頭。“種大白菜就是一場賭博,因為行情走高的時候,一天賣個幾十萬斤不成問題。”江貴青說,“說不定還能趕上2010年那樣的好行情。”而肖學高認為,白菜生長期短、好管理、產量大、投入少,所以年年種植白菜。
不難看出,菜農每年憑感覺決定種多少大白菜,一到收獲季節就等收購商上門收菜,而市場需求量到底有多少,菜農并不清楚。
跳出怪圈,該如何發力
“臺州蔬菜批發中心的大白菜種植大戶,都是在上年蔬菜行情好的情況下紛紛‘擴地種菜’。”批發中心副廠長陳鋼鋒說,目前,導致蔬菜價格大幅跌漲主要是由供需失衡造成的。
從滯銷的蔬菜中,不少菜農已經明顯感覺到市場供需周期是決定他們一年成果的關鍵。但由于對市場信息預判不足,以及自然條件和傳統慣性的驅使,他們仍然無法打亂原來的作物耕種安排。農業專家表示,菜農要學會關注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按市場規律和消費者需求來種植蔬菜,并合理利用自己的土地,謹慎選擇種什么蔬菜。
“廣大種植戶千萬不能跟風。在市場不明、沒有建立長期銷售點的情況下,要開展適度規模的種植。”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仁華說,“我們也可以從大白菜的品種上進行調整,將早熟、中熟、遲熟各個品種布局搭配好,大白菜上市就不會很集中,也就能減少風險了。”
“我建議種植戶和合作社,延長產業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行業,也能降低個人風險。”臺州學院經貿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博士王益萍認為,如何挖掘大白菜自身更多的價值,應該是農民們要思考的問題。比如把滯銷大白菜制作成泡菜、咸菜等成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掉滯銷農產品,而且制成成品菜價格更高,更容易保存,相對利潤也更大。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