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日報:股市為何不買政策利好賬 IPO仍是最大利空
本周,資本市場連續兩天收獲國家層面的重大利好消息。繼國務院周一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后,周二國務院又部署包括積極穩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等六項重大舉措。盡管利好政策頻出,但A股市場卻并不買賬,盡顯疲態。專家認為,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措施含金量高、操作性強,凸顯中央層面對于資本市場市場化改革的決心。長遠來看,A股要走出歷史性大底,必須通過制度改革重振股市信心。
市場冷對政策組合拳
近期以來,資本市場的改革進入了加速階段。從去年底開始,中央層面就著手對資本市場的改革做出系統安排。2013年11月30日,國務院發布文件決定開展優先股試點;12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新三板全國擴容方案正式出臺;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第一份全面、系統地規范中小投資者保護的文件。而就在本周,國務院在3月24日、25日連續兩天又對資本市場改革發布“國六條”等重大利好措施。
然而,在一系列政策利好頻頻出臺之下,仍然難以挽救A股市場的疲弱態勢。除3月21日因優先股傳聞推動各類藍籌股上漲拉動滬指大漲54點外,近期其余時間市場都對利好政策顯得麻木;就在國務院推出力挺資本市場的“國六條”次日,滬指仍下跌了0.18%,絲毫不為利好所動。
IPO仍是最大利空
投資者一再忽視政策利好,似乎已經形成了股市的一種慣性思維。“千好萬好都頂不住投資者的一個直覺。”在財經評論員水皮看來,目前狀況下,IPO仍然是橫亙在投資者心中的揮之不去的陰影,尤其是大規模的IPO無疑就等于讓股市失血。
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目前“新股三高”是中國股市最大的尷尬和頑疾,其根源便是現行的IPO行政審批制。但是,中國股市仍處在繁瑣的行政審批和過度的行政管制之下,市場化與法治化改革阻力很大,尤其是一級市場“去行政化”困難重重,IPO向注冊制過渡的阻力超出想象。
“缺乏信心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董登新對本報記者表示,市場漲跌既有技術層面的因素,也有對未來政策預期的信心重估。不過,中國A股市場的“慢熊”格局,已使投資者的自信心渙散,他們不敢輕信市場會走出低谷,重拾昔日牛市的瘋狂。因此,市場需要很大勇氣來重聚人氣和信心,這是中國特色“快牛慢熊”的一貫表現和缺憾。
牛市重啟需重振信心
股市,對于企業來說是個融資的地方,對于居民而言是個投資的地方,很難想象一個高速健康發展的經濟體的股市是長期低迷的。中國要想撐起實體經濟,股市必須強健繁榮。在加快推進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同時,盡快實施集聚股市人氣,重振士氣,破除中國股市“吸引力之困”。
雖然市場對利好反應平淡,但是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通過頂層設計推動資本市場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對股市未來健康發展所產生影響十分重大。
水皮表示,畢竟這是國務院層面通過的決定,這意味著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議程再次進入政府高層視線,股市的作用也前所未有地被提升到拓展到一個新高度。
“近期資本市場系列改革舉措,很顯然是圍繞著發揮資本市場決定作用而推出的。”董登新表示,它既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同時也具有頂層設計的形式和內涵。從當今改革現實來看,中國正面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重大戰略機遇,我們必須借助資本市場這一重要平臺和抓手,通過市場化的并購重組,助推央企改革、行業整合,化解過剩產能,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盡管當前股市依然低迷,改革也面對諸多困難,但是專家仍然對股市的未來充滿信心。“隨著對投資者重視的程度漸漸增加,藍籌股進入可投資區域。”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認為,經濟穩定成長、改革紅利釋放、上市公司業績回升、積極的股市政策推動,對投資者的保護加強,中國股市已經進入長期投資起點,首次真實牛市正式啟程。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