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臺州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金融經濟學碩士、管理學博士陳聳
此前,國內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依靠“人口紅利”,即由于年輕人口數量增多形成的廉價勞動力,為經濟發展提供相對便宜的人工價格,如今這個優勢正在喪失。用工荒正成為珠三角、長三角制造業發達地區的普遍現象。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現達到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上升1.91個百分點,到2015年時,中國勞動人口將不再增長,18到29歲的勞動力數量將顯著下降,而50到64歲這一年齡段的勞動人口數在2015年后會明顯增加,不少人指出,中國的“劉易斯拐點”逐漸到來。
除了“人口紅利”消失,中國制造還面臨人均增加值低、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競爭優勢小等問題。加快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鑒于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新一屆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時就說道:“中國經濟到了今天,不轉型我們難以為繼。”
當前一些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用機器代替人工將會是一劑有利的催化劑,能加快我國高新技術制造業的發展步伐,從而推動制造業的升級。
從臺州企業的實際案例來看,“機器換人”,已經不是企業想不想做,而是不得不做的問題。人工成本不斷提高,使許多原本利潤微薄的企業幾乎沒有利潤,而大量的人工操作,也不利于質量控制和企業管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過去人工成本低,大量的工人做的是完全機械的工作,人變成了機器。而新生代的工人,不再愿意被當成機器。可見,“機器換人”換來的是節省人工、穩定質量、便于管理。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機器換人”初期投入較大,對企業軟件的提升要求更高,實際操作中仍有許多難點,特別是對類似臺州這樣具有眾多小微企業的地區來說,更是困難重重。因此就需要政府或者是產業集群之間提供相關支持。臺州的不少產業集群特征比較明顯,政府應有針對性地在設備和技術研發方面給予扶持。
而對于“機器換人”后,從制造業分流出來的勞動力,應當鼓勵他們大量進入到第三產業中。當前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在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產業的空前發展,都將極大地吸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向其轉移,從而形成勞動力產業分布的“三、二、一”格局。《世界發展報告》的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平均超過了75%,而在同年,中國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只有32.4%,差距巨大。
可見,“機器換人”以及勞動力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才剛剛起步,因此,需要政府在支持第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盡快培育一些有優勢的行業,同時,加強對就業人員的職業引導,讓更多的年輕人轉到第三產業中來。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