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人口數全省排第三,醫療床位指標卻倒數第一,“看病難、住院難”成為各方關注熱點為此,我市在椒江進行了試點改革。近日,記者到臺州市立醫院進行了蹲點調查,結果發現——
記者 盧星穎
昨天上午9點多,臺州市立醫院門診大廳里,前來看病的人在各個窗口穿梭著、奔忙著,快速而有序。若在以往,這個時間門診大廳早已排起了長長的掛號、繳費、取單的隊伍。
家住附近的李晶晶,一大早便來到市立醫院,但她不是來看病的。“我來辦張自助就診卡,以后來看病也方便。”李晶晶站在“中銀醫達通”自助服務機前,邊上的醫護人員仔細地教她操作過程,“有了這卡,以后預約掛號、付費、轉賬、查詢都能自己在機器上完成。界面一打開,所有的專家門診一目了然,想預約哪個都行,也省了好多排隊的環節。”
操作指導員金凌韻告訴記者,作為緩解看病難問題的具體措施之一,今年4月,“中銀醫達通”自助服務機開始使用,到目前已經慢慢被就診病人接受,每天平均有60多人會來使用。
“信息化”進醫院,不用再餓肚子排長隊
記者了解到,今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緩解群眾“看病難、住院難”的具體措施,并率先在椒江區試點。臺州市立醫院作為試點醫院,進行了“兩中心一平臺”(臨床檢驗中心、影像會診中心、雙向轉診平臺)的信息化建設。
“就預約掛號來說,我們建立了預約診療服務平臺,通過網上、電話、現場(包括窗口預約、自助預約)、診間預約服務及多樓層掛號,實施錯峰診療。”市立醫院行政事務部主任朱俏軍介紹,據統計2012年市立醫院門診就診人次達到122.77萬,自從開展預約診療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后,平均每月預約率從2012年的20.1%提高到目前的31%。
“另外,我們實行二代身份證識別掛號系統,在門診窗口掛號用二代身份證一刷,就能在電腦里留下登記的詳細信息,為患者建立個人電子病歷,準確、便捷。”
除了看病可以少排隊,以后要轉診的患者也有了福音。
今年8月份開始,市立醫院與各衛生院之間搭建起了雙向轉診平臺,“以前我們是通過手工轉診,手續繁瑣不方便,紙質單子容易丟失,現在有了信息平臺,通過責任醫生電腦工作站,就能實現無縫對接。”市立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楊偉紅說,通過信息平臺,對從鄉鎮衛生院上轉的病人,市立醫院能及時聯系專科,優先安排患者診療;對符合下轉條件的患者,醫院則能及時將病人診療情況、后續治療意見等信息發送到相關衛生院,為病人做好轉診安排。“通過這種方式能使區域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緩解區級醫院康復期病人‘壓床’的壓力,促進患者合理分流,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新格局。”
除此之外,臨床檢驗中心、影像會診中心的建設,也為患者就醫以及區域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提供了便民服務。
住院分部分流住院病人,緩解“一床難求”
如果說“看病難”是困擾就診患者的一大難題,難么“住院難”便是醫院和患者之間共同的困擾。
我市擁有600萬人口,是全省人口排名第三位的人口大市,但是我市的醫療床位指標卻是全省倒數。據市衛生局統計,2012年底,全市醫療機構床位數17779張,每千人口床位數3.03張,排名全省倒數第一。臺州醫院是我市床位數最多的醫院,擁有1400多張床位,但還是遠遠滿足不了患者住院的需求。
為了緩解住院難問題,8月15日,市立醫院在洪家街道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了住院分部。
“我們的住院分部主要是以康復期病人的診療為主,開設了40余張病床,運行1個月以來,床位使用率已達80%。”據洪家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唐傳慶介紹,住院分部醫療技術以市立醫院為指導,目前共有9名醫護人員從市立醫院調過來與街道衛生院醫護人員組成聯合隊伍,“住院分部建設能起到分流病人的作用,緩解上級醫院住院難問題,還能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水平。”住院分部診療患者也反映,住院分部環境較好、設施也齊全,而且新農合住院報銷比例達到85%,比區級醫院高出10%。
緩解措施將在全市陸續推廣
據了解,緩解“看病難、住院難”系列改革措施并不單單局限在椒江區,目前三門縣、仙居縣、玉環縣分別陸續實施了“兩個中心一平臺”信息化建設,且仙居縣在住院分部建設,三門縣、玉環縣在社區慢性病規范化管理均做得比較好。今后,這一系列措施還將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開來。
“經過幾個月的試點,還是有所成效的。試點醫院的排長隊、一床難求等現象得到了緩解。”市衛生局副局長葉向陽說,接下來政府還將加大財政投入,尤其是公立醫院醫療機構的建設,“臺州目前看病依然是無序的,老百姓無論大病、小病都奔著大醫院去,我們要加大各鄉鎮、社區衛生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同時還要積極吸引民資建設民營醫院,尤其是各種專科性質的民營醫院,增加臺州醫療機構床位數,還要解決部分地區缺少公共服務醫療機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