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說話據省治堵辦提供的今年1~8月數據
浙江在線09月23日訊 今年年初的省兩會上,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十方面民生實事備受市民關注。
這些實事涵蓋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具體包括: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促進城鄉困難群眾增收、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改善城鄉困難群眾住房條件、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居民養老服務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教育協調發展、農村歷史文化保護和建設、改善城鄉環境。
對這些事,大家都很關心,如今大半年過去了,這些實事的進展情況到底怎么樣,有沒有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從今天起,本報推出《2013省政府十方面實事半年報》系列報道,對實事進行實時追蹤——
你對這十方面實事有什么疑問、建議或意見,都可以告訴我們,我們會帶著這些聲音,去相關部門尋找答案和回應。
參與的方式很簡單,只要加“錢江晚報”的公眾平臺為微信好友,給我們留言即可。
改造道路、提速公交、治理擁堵點、開發停車位、新增公共自行車……
全省治堵打出組合拳,一些擁堵點明顯改善,但建設性擁堵在所難免
治堵火力全開,依然任重道遠
誰都不想一出門就被堵在路上,但現實偏偏總是事與愿違。
今年年初的省兩會上,省政府承諾今年要為老百姓辦好十方面的民生實事,其中打頭的一項就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消息一出,各地市民拍手稱快,特別是全省的擁堵重災區杭州,幾乎所有人都對這項工作寄予厚望。
緊接著,“治堵”在全省范圍內迅速鋪開。
但交通擁堵畢竟是一項長期工程,是世界上幾乎所有大中城市都面臨的難題,這道題怎么破,破得好不好,部門用數字來匯報,而讀者也在用自己的眼光在衡量、在發問。
樣本
杭州文二西路華商超市門口——
一個老堵點,是怎么通氣的
當超市遇上節假日,堵就成了必修課。家住城西的陳先生往年最怕在節假日走文二西路,因為華商超市那個路口必堵無疑。可是,今年中秋前后,他意外地發現,這里比以前“通氣”多了。
昨天是中秋節后的首個工作日,記者在杭州市交警支隊證實了陳先生的感覺,以前城西的老大難堵點——華商超市,這個中秋的表現的確不錯。
城西華商超市,是附近市民的重要生活據點。最近一兩年,這里車滿為患,超市門口大堵車也成了令很多人頭疼的問題。
華商超市的大門,正好在文二西路與古翠路的十字路口附近。一到周末或節假日,三股車流就在路口打結:一股是文二西路掉頭的,一股是從古翠路北段右轉的,還有一股是從古翠路南段左轉的。大家都是同一個目的地——華商超市。
最嚴重的時候,車流能把文二西路這條主干道堵得結結實實。因此,在今年的治堵工作中,華商超市門口,成了城西首當其沖的治堵點。
交警部門經過分析,他們認為擁堵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超市大門離十字路口太近,且就在主干道邊,這里一堵就會連累路口多個方向通行;二是不同方向車流匯到一點,容易亂了秩序,堵成一鍋粥。
看完病就要對癥下藥了。針對這兩個原因,交警也給出兩個措施:一是和超市商量,把文二西路上的大門改到了一側的通普路上;二是把超市周圍的兩條小路改成了單行道,再為超市增設一條候車通道。
盡管改大門會影響部分生意,也會有額外支出,可這個方案一出,被堵怕了的超市方與交警一拍即合,還索性配合單行道,對超市內部的停車線路也作了調整。
當然這樣做并不能讓所有人滿意,沿線的居民和單位就不喜歡單行線,回家上班都要繞路了;去超市的人也覺得麻煩,每次去都要繞上一小圈。
不過,好處也很明顯。以超市為目標的龐大車流避開了文二西路,保證了主干道的通暢,附近出入的車輛不必像以前那樣常被堵在寬寬的馬路上。
治堵辦工作人員說,治堵過程中經常碰到這樣難以兩全的事。“大家都是為了整個城市能更好,犧牲小方便,能成就更多人的大方便。”
記者從市交警中隊了解到,今年杭州市計劃治理的擁堵點共18個,目前已完成13個。“像華商這里算是相對容易治理的。”交警部門坦言,浙醫一院、浙醫二院周邊的情況就復雜多了。
以浙醫一院為例,有關部門已經使出了出入口變動、公交站搬遷、綠化帶遷改、中央隔離帶取消、周邊單行線增設等等一系列組合拳,可是效果仍然不理想。
交警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浙醫一院附近的直大方伯路口,非機動車和人流量都相當大,再加上還有一個超市,對交通擁堵都產生一定影響。“現階段這些措施只能治標,只能用于近期治堵,長遠看還是需要搭建人行天橋或過街地道,以及進一步挖掘潛力增加路外停車泊位。”
百姓問話
為什么有種“越治越堵”的感覺?
“越治越堵存在于局部路段,是建設期的陣痛”
“像麗水、衢州這樣的城市已經未堵先治”
記者曾在杭州街頭隨機問過十幾位市民,有行人,有司機,也有公交車乘客,當中的大多數人說,現在的路有點“越治越堵”的感覺。
對此,省交通運輸廳運輸處處長胡嘉臨坦言,這當中有不少都是道路建設、地鐵建設等原因造成的建設性擁堵,這些是治堵過程中、城市發展過程中必定要經歷的陣痛。
“老百姓對治堵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治堵效果能立竿見影,但同時也要看到政府治堵的決心和各類實實在在的舉措,要理解治堵并不容易。”胡嘉臨說,治堵工作之所以被列為十件實事之首,足以看出這項工作推進的難度。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在規劃、建設、管理方面的許多工作絕非可以一蹴而就。
也就是說,“越治越堵”不代表無所作為,而是人流物流速度加快、機動車猛增、城市建設鋪開、文明出行理念尚未形成等多種因素疊加造成的結果。
“長痛不如短痛,晚治不如早治,治了一定比不治強。等將來公交、地鐵、自行車等公共交通真正建設成網后,相信上路的私家車會慢慢少下去,隨之而來的就是更通暢的路況。”
胡嘉臨說,這次治堵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省鋪開,像麗水、衢州這樣的城市其實是“未堵先治”。
只要按這樣的大力度抓下去,堅持規劃、建設、管理“三位一體”,多措并舉、綜合施治,治堵工作肯定會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減少路面泊位,車往哪里停?
“取消主干道泊位勢在必行,但會保障支小路泊位”
令很多人疑惑的是,治堵的措施之一是“取消10%的道路停車泊位”。本來停車就難,再一取消,這下可怎么辦?
在省治堵辦前不久舉行的一次座談會上,省治堵辦副主任、省交通廳副廳長鄭黎明專門談到了這個問題。
“取消部分占道停車泊位,關鍵是指主干道的路面停車位。”他說,當然有關部門還需要解決停車資源信息對稱的問題,讓想停車的車主知道該往哪里找泊位。
換句話說,路是有級別區分的,作為城市大動脈的主干道要優先保障車輛的通過率。所以這項措施的主要目的,也正是為主干道提升車輛通行效率創造條件,而小區周邊那些支小路上的停車位仍是有保障的。
道路建設完成率為何一半都沒到?
“建設工程有工期,開工率其實已經近百,各地在年底前都能如期完成目標”
在治堵工作的幾項任務目標基本都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只有道路建設這一方面的完成率最低,只有30%左右。為什么這項工作拖了后腿呢?胡嘉臨說,道路建設方面不能光看完成率,還要看開工率。
“建設工程有它們的工期,所以在半年這個時間節點來看,很多工程都還在進行中,完成率肯定不會高。”胡嘉臨拿出8月的工作簡報說,今年要完成的新建改建道路、斷頭路等,目前開工率都已經接近100%,按照計劃和我們了解的情況,各地在年底前都能如期地完成這些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