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京市公布的一份“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提出,由北京市多個部門協作制定提高機動車使用成本的經濟政策,其中明確由市交通委、市環保局牽頭規劃低排放區,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政策。北京擁堵費,真的要來了!
9月被喻為北京的“最堵月”無可爭議,包括學校開學、教師節、中秋節以及國慶節前夕,“首都會很堵”眾人皆知,也算是尊重中國國情。而北京的堵也不知道耽誤了多少重要的事情!昨天上午,北京市二中院開庭審理原鐵道部運輸局副局長兼營運部主任蘇順虎涉嫌受賄案,原定于上午十點半開庭,因押解蘇順虎的警車被堵在八達嶺高速,開庭時間只好改到了下午。泱泱首都,“堵”就一個字!網友評論,北京堵車都耽誤反腐了。
近年北京治堵,差不多每年拋出一根救命稻草,從限行、限號到限牌、限停……管理部門不斷使出新招,然而北京還是越來越堵。征收擁堵費大概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管能不能治堵,對政府管理部門而言,不試一試怎么甘心?這讓我想起一個吃包子的笑話,有人吃了兩個包子覺得不飽,吃下第三個包子后撐著了,他開始抱怨前兩個包子吃了白吃,不如直接吃第三個包子。治堵管理部門相當于這個吃包子的人,一直在尋找第三個包子的存在。
事實上,治堵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別期待通過征收一筆擁堵費就能緩解交通。從一系列限制政策來看,擁堵費是治堵最不濟的一個包子。所謂的擁堵費就是劃定一個區域,私家車踏進這個區域一步,施行額外收費。堵車本是一個城市的大氣候,不是疏解了城市中心的交通擁堵就能叫治堵成功。更何況,人為地“做”出幾個交通通暢的區域,真的能改善城市的堵感以及減少空氣污染嗎?通過收費來治堵,更會加劇社會不公,很可能將貴重地帶的道路資源變成高收入者和公車的“VIP區域”。
也因此,要從根本上阻止汽車的增長,抑制汽車的使用,一方面當然是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讓人們甘愿選擇公共交通出行,這是治堵“對癥下藥”之策。另一方面,轉變公眾的觀念和意識非常重要,擁堵同每一個人都有關,而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當然,觀念的養成還得來自于政府的倡導,公務車以身作則,以及環保成為共識,這真的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