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打螺青年”曾皓月在車間進行裝置巡檢。 鎮海煉化供圖
■疑 問
畢業季,大學生會選擇到工廠車間工作嗎?“新打螺青年”與傳統產業工人有何不同?
■調 查
●大學生進廠的原因:專業對口、成長空間大、薪資待遇好、職業興趣匹配等
●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中高端設備操作工、人才梯隊建設、研發創新和管理人才儲備,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面臨的挑戰:社會觀念對進廠工作的偏見、企業用人環境需優化、產教融合存在滯后性、部分大學生難以適應企業工作等
■思 考
●破除社會偏見:須通過政策支持和宣傳引導,提升產業工人社會地位,打破“進廠即低端”的刻板印象
●優化用人環境:企業應改善車間工作條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資待遇和職業晉升通道,滿足年輕人對“自由與成長”的需求
●深化產教融合:教育體系須緊跟產業升級步伐,借鑒“雙元制”等模式,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解決教育與企業需求的“時差”問題
這個月起,今年新一批大學畢業生即將陸續踏上工作崗位,而轉型升級中的浙江制造企業,也在期待更多高素質青年加入。
浙江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顯示,2023年末全省制造業擁有超1380萬從業人員。專家估算,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超50萬人,崗位涵蓋生產、研發、倉儲、銷售、管理等。
進入工廠的他們,年輕、有文化、視野開闊、學習能力強。他們自稱“打螺(絲)青年”,但大多從事的不是傳統概念的體力勞動,而是技術和知識含金量較高的操作、研發等崗位。
當下大學生愿意進廠下車間嗎?已在制造企業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當初為何“進廠”?企業對“新打螺青年”的期許如何?如何讓他們“愿意來”且“留下”并“扎下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浙江多地,探尋答案。
“廠哥廠妹”新模樣
在臺州法雷奧溫嶺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身著整潔白色工服的95后陳良錟,正在整理設計方案。4年前,他從上海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回到家鄉溫嶺,成為一名研發人員。
陳良錟工作的這家外企主營汽車雨刮器,他現在主攻材料更合適、性價比更高的雨刮器設計方案。他說:“老家臺州有適合自己的好企業,而且父母家人和朋友還在身邊?!?/p>
記者調查發現,像陳良錟這樣愿意成為“廠哥廠妹”,并非就業壓力下的退而求其次,而是大學生出于專業對口、薪資與技術提升,以及對未來成長、興趣融于職業的多元價值追求。
這次采訪,記者面向企業發放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浙江企業的“打螺青年”中,18歲至25歲年齡段者超60%,本科生達49.06%;愿意到制造業企業工作的理由中,“專業對口”和“有成長空間”二者遙遙領先。
湖北姑娘曾皓月2022年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畢業后,選擇到鎮海煉化工作。在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加持的智慧工廠,她嫻熟地操作著先進的控制系統?!皝磉@工作,一是專業對口,二是校招時被壯觀的廠區夜景震撼了?!痹苑Q“廠妹”的她,如今從職場新人蛻變為操作能手,還成為志愿講解員,接待來廠區參觀的各界人士,“我想讓更多人看見中國石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p>
今年剛畢業的00后陳豪峰,對未來成長有清晰規劃:“起初,父母希望我創業做點生意,但我有自己的打算。” 他選擇成為浙江銘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管培生,經過一個月的生產車間實訓,他成功轉入心儀的技術崗位,“未來有很大機會升到管理崗,學習更多技能。”
河南95后小伙趙心宇,為了愛好來到浙江。從小喜歡摩托車的他,在西安求學時省吃儉用買了輛摩托,享受風馳電掣的感覺。畢業后,他果斷來到臺州錢江摩托,從事外觀設計。6年來,工廠提供免費單人間宿舍、3元一份的兩葷兩素工作餐,以及能夠深度參與多款車型設計的機會,這些讓他很滿意。去年,父母到浙江旅游,他騎著親自設計的摩托車接站,“我爸拍著我的肩膀說‘真帥’,我感到很自豪?!?/p>
一個個進廠的年輕身影,詮釋了“新打螺青年”的多樣選擇。正如陳良錟的搭檔、今年剛入職的孫宇軒所言:“真的進了廠,就會發現大有天地?!?/p>
“隨著產業升級,企業用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技術研發等人才需求加速釋放。”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徐苑瑜表示。
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人社部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將達到900萬人。
近年來,浙江制造普遍向“智造”升級,產業的發展與變化提升了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以工業母機為例,全省今年預計新增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超8000名,高技能人才占比四成。
釋放出新發展空間的制造業,近幾年悄然成為我省高校畢業生的熱門選擇之一。
據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屆至2024屆畢業生選擇制造業的比例持續攀升,從16.92%、22.42%升至23.83%。浙江農林大學的數據顯示,制造業已成2022屆、2023屆畢業生流向最多的行業。而浙江理工大學2024屆畢業生中,有25.5%的本科生、35.8%的研究生選擇了制造業。
成長階梯,企業怎么搭
當代制造業,在招收大學生員工時究竟有何考量?調查發現,隨著市場變化與企業轉型升級,中高端設備操作工、研發創新人才、優秀管理人才等,都是制造業發展迫切需要的,而大學畢業生是這幾類人才儲備的重要來源。
“制造業企業的人才需求,不是簡單的滿足勞動力缺口,而應被視為破局內卷化、促進知識轉化、響應市場變化的根本抓手。”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浙江省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型智庫常務副主任李飛說。
寶利特集團是臺州制鞋業的龍頭,巔峰時擁有7000名工人。隨著鞋業市場越來越卷,企業于2006年開啟“雙軌轉型”——堅守鞋業,同時進軍光伏新能源領域。
而傳統制造企業轉型陣痛,在寶利特身上尤為明顯——傳統技藝與新興技術的代際人才斷層。鞋業比拼手藝,以經驗豐富的老工人為主。為打開講求技術的新市場,企業開始廣泛吸納大學生為主的新生代。
人力結構的轉變,帶動寶利特新能源產品設計、生產的迭代,成功打開歐洲等國外市場。去年,100多名年輕人創造營業額1億多元,人均營收是傳統制鞋業的兩倍。公司深刻體會到,年輕人是轉型路上的關鍵人力資源。
除了傳統產業自發的轉型升級,浙江正推動培育“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包括綠色石化、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集成電路、高端新材料等4個世界級先進產業群。對于先進制造業企業,數字原生代的大學生,正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驅動的高效群體。
位于紹興上虞的浙江晶瑞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半導體材料企業。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張袁坦言,具備理論基礎又愿意扎根一線的人才緊缺,一度是公司發展中的困擾。為此,晶瑞加快搭建人才梯隊,目前三四百名員工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比超70%。
2018年進入晶瑞的顧煥清說,最讓自己受益的是公司搭建的成長階梯——浙江大學的博導傳授前沿理論,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手把手指導實踐,讓自己所學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更快融入企業生產。
企業將青年從“勞動力”定位轉向“創新主體”,將激活年輕員工隊伍。
95后河南小伙黃亞飛大專畢業后,決定到杭州闖一闖。2018年,他加入外骨骼機器人初創企業程天科技時,公司落戶杭州才兩年,僅有一款產品,市場還未打開。
從組裝工人成長為售后工程師,黃亞飛也在杭州安家。杭州亞殘運會上,他見證了公司產品助力阿富汗運動員重新站立的高光時刻。那段刷屏網絡的視頻,他第一時間轉發到家人群,“父母說也有我的功勞,那一刻真得好開心?!?/p>
如今,程天科技的產品線,覆蓋從售價百萬元的醫療康復領域到千元級消費市場,今年推出的新產品上線15秒售罄。程天科技的爆發式增長,離不開青年工程師對技術痛點、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
但企業對大學生的培養使用也并非一帆風順。調研中,我們也注意到,由于制造業人才普遍要從一線車間做起,而車間的嘈雜和單調,讓很多人在初期難以適應而選擇放棄。
一家制造業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去年招收的近20名管培生,車間鍛煉時就全部離職,“從‘招得進來’到‘用得起來’,還需企業與人才更好‘齊步走’?!?/p>
三重瓶頸待解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搭建產業工人成長發展平臺,引導更多大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調研中,我們注意到,我省“新打螺青年”基本集中在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傳統制造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問卷調查中,即便可多選,八成以上接受調查者僅勾選先進制造,放棄傳統制造。
在“全球三把傘,一把崧廈造”的紹興上虞崧廈街道,1400余家傘企年產成品傘6億把。某傘企人力資源負責人坦言:“我們企業轉型升級也急需市場開發、設計和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但傘業屬傳統產業,在大家印象中科技含量不高,難以達到大學生預期,吸引力沒那么大?!?/p>
如此鮮明的結構性就業傾向與矛盾,背后則是社會觀念待打破、用人環境待優化、育人方式需提升等要打通的關節。
在收回的問卷中,不愿意進企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內容枯燥費力、工作環境差、薪酬待遇不高”等方面。
專家指出,必須系統性突破上述瓶頸,才能打通人才供需的“任督二脈”。
在社會觀念層面,“進廠即低端、社會地位低”的刻板印象尚待破除。00后小董大專畢業后,輾轉浙江4家中小型企業工作。“小廠名頭不響,月薪三四千元,強度大、管得嚴。”最終,他選擇放下螺絲刀、手扶方向盤,做起網約車司機,“當年進廠的同學,大多數轉行了,有的去做運營、銷售,圖個自由?!?/p>
徐苑瑜表示,當下社會要更新對產業工人的社會評價和刻板印象,應大力展示現代企業的科技內核與多元就業圖景,塑造新時代產業工人新銳職業形象。政策上也需持續加碼,通過住房補貼、稅收優惠、專項獎勵等方式,切實提升技術人才的獲得感與社會地位。
在用人環境優化上,新生代對“自由與成長”的追求倒逼著企業變革。問卷調查顯示,66.04%的受訪者認為:薪資待遇增長慢,是影響制造業人才留存的最主要因素。接受采訪的年輕人認為,論資排輩、缺乏培訓、崗位有限成為他們職業晉升道路上的三大障礙。
對于企業來說,冰冷的流水線,須升級為充滿可能性的成長階梯。紹興文理學院學生處副處長葉鋒認為,企業可以為青年人才設計更具激勵性的薪酬體系;善用“技術+管理”雙軌晉升通道,打破職業天花板;加速“智慧工廠”建設,以自動化替代重復勞動,讓年輕人感到工作本身的創造性與高價值。
在提升育人方式上,李飛認為,當前教育與企業需求存在“時差”,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滯后于產業升級步伐,可以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等,產教融合要真正以產業發展為主導,加強實踐教育,培養“即戰力”更強的復合型人才,讓大學生提前對制造業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破解制造業的結構性就業矛盾,非一日之功。我們期待,隨著各方協同發力,“打螺絲”的刻板印象加速破除,浙江制造業能以充滿科技感、成長性與尊嚴感的新面貌,真正成為吸引“后浪”奔涌、施展才華、實現夢想的熱土。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