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機水花顯示藻類活性不足,建議及時用微生物制劑干預。”6月7日清晨,方俊俯身在養殖塘邊細致觀察,一針見血地指出塘內潛在問題。這位曾經的“塘邊學徒”,如今已是水產專家陳麗芝團隊的技術骨干。
“新漁人”的成長折射出三門灣畔的變遷,在臺州三門,硬核科技正重塑養殖產業基因,政府精準施策聯手打出組合拳,三門“新漁人”玩轉水產養殖新生態,在潮起潮落間書寫共富新篇。
青蟹單養,探索精養“新路徑”
“只要單養產值超過混養,就能帶動說服大家提升青蟹品質。”作為三門首批返鄉養殖的大學生,幾年前,方俊決心用“青蟹單養”顛覆傳統混養模式。他通過“青蟹配合飼料+低值鮮活貝類”的精準投喂技術,輔以益生菌改善池塘水質,有效干預塘內營養競爭的同時大幅降低勞動強度。“青蟹單養可大大減少前期投入,騰出更多精力投入到精細喂養,進而提高青蟹產出。”方俊介紹,澄澈的水質育出上乘的青蟹品質,當前,單養的青蟹單價提高15元以上,畝產值達2萬元以上。
與此同時,方俊將陸基平面流養殖技術引入三門灣灘涂,在封閉循環水系統中為青蟹苗打造“安全屋”,等待蟹苗長至合適大小再投入養殖塘。“有了這個技術,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投放的青蟹苗被小白蝦誤食了,成活率提高,養殖信心也跟著提升!”實打實的收益,養殖戶看在眼里,爭相前來取經學習。
“一意孤行”的青蟹單養一炮打響,陸基平面流養殖技術改變養殖傳統觀念,“敢折騰”的方俊以“事在人為”的智慧一舉突破“靠天吃飯”的困境,帶動愈來愈多的養殖戶一同走上精細化養殖新路徑。
千磨萬擊,譜寫專精“技術經”
“目前,我們《一種凈化青蟹的暫養處理方法》專利已經在申請公布階段,該技術可在原來基礎上進一步清潔蟹體、降低腐敗菌風險,幫我們減少青蟹損耗,提高青蟹品質。”在健跳鎮鳳凰山農場基地,浙江環碼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方明正指揮各設備儀器進場,再過兩個月,這個集三門青蟹標準化中心與萬噸超低溫冷鏈加工基地一體的廠區就要建成。
作為青蟹凈化暫養技術研發團隊,環碼通過海水凈化技術及溫控技術使得青蟹賣相、口感實現雙提升,并自主研發EPP環保箱,將運輸途中折損率降至千分之一。抓住“生產端”,增益“銷售端”,環碼以勢如破竹的勁頭持續在農產品銷售市場“刷臉認證”。
在三門,以技術破局的企業和“新漁人”團隊猶不斷涌現,大展拳腳。彭大滿打造“蟹公寓”技術培育高價軟殼蟹;李來國團隊專攻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依托水質監測等技術實現年產值2000萬元;90后“青蟹妹妹”舒錦霞攬下周邊70%農戶青蟹收成,每年直播銷售額均超千萬元,帶動村民一同致富……創立家庭農場,用“手機當農具、直播成農活”的“互聯網+”模式打通有機果蔬產銷鏈……“新漁人”隊伍中涌現出更多年輕的面孔,他們以創新實踐重構鄉村生產力圖譜,用科技深度和技術廣度書寫現代“技術經”。
精準施策,織密振興“經緯線”
養殖塘前涌現出來的創新活力,離不開政府的傾力托舉。2016年以來,三門縣農業農村局大力支持政策性水產養殖互助保險,構建起臺風等災害“風險防火墻”,目前已累計為4500戶養殖戶提供風險保障,政府補助約3360萬元;青蟹飼料補助實現降成本與護環境“雙收”,通過政府補助推動無公害飼料普及,優化種養生態:三門同步規范青蟹、縊蟶等質量標準,為全縣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持,組織各企業參展推廣;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蹲進田間地頭,將水質監測、病蟲害防治等服務帶到養殖戶身邊……
“今年已是我參保的第九年,有政府兜底,心里踏實!”養殖戶老陳道出心聲。
以“理念+技術+融合”執筆,以政策協同為載體,三門“新漁人”既延承著“面朝黃土”農作人的踏實肯干,更在山海間書寫著現代鄉村變革的句點——這支蓬勃的振興力量,正用變革的水產養殖新生態,合力書寫三門灣畔“致富經”。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