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指甲大小的蟹苗這幾天就能上市,保持水質穩定和保障優質餌料充足容不得半點馬虎。”5月27日,三門縣臺州聯行水產有限公司養殖塘邊,該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陳麗芝帶領團隊成員,一邊仔細察看蟹苗生長情況,一邊向養殖戶反復叮囑。這支扎根塘頭的“技術鐵軍”,用20余年的堅守,將論文寫在粼粼水波間,把技術送進養殖戶心坎里,成為三門水產振興的“破局者”。
隊伍建設:
從“單一模式”到“人才矩陣”
“水產養殖要突圍,人才梯隊是關鍵。”陳麗芝深知,技術推廣的生命力在于人才傳承。她創新打造“勞模創新工作室+農民講師團”雙輪驅動模式,通過“老帶新、師帶徒”的傳幫帶機制,培育出一支涵蓋育種、疫病防治、生態養殖等領域的復合型技術隊伍。
王芳芳便是其中的標桿——從初出茅廬的技術員成長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向基層推廣13項新技術,累計培訓養殖戶超萬人次。此外,王芳芳還曾參加行業內最具權威的首屆水產技術推廣職業技能競賽,榮獲全國三等獎、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
在她的示范引領下,其他成員也接續參加、屢屢獲獎,“比學趕超”的氛圍在團隊中蔚然成風。今年,“90后”技術骨干林一帆接過接力棒,正全力備戰新一屆比賽。
團隊還打破壁壘,與省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科技服務團隊等10多支產學研團隊深度合作,培育60余個科技示范戶和12個標準化示范基地。如今,“大專家遠程把脈、土專家現場開方、新農人實操落地”的立體人才網絡,讓前沿技術第一時間“游”進三門的養殖塘。
技術破難:
從“靠天吃飯”到“智慧養殖”
多年來,陳麗芝團隊一次次帶著技術到塘頭,逐步改寫了養殖戶“靠天吃飯”的歷史。
健跳鎮的養殖戶林咸府便是新技術的受益者:“以前只聽說‘養魚先養水’,但根本不會科學檢測。現在他們不僅幫我們檢測,還教我們檢測。”這項看似簡單的檢測,背后是團隊推廣的“微生態制劑環境調控技術”,通過有益微生物調控水質,使養殖換水量減少10%,病害率下降40%。
“青蟹飼料革命”更顯硬核。自2016年以來,陳麗芝就開始推廣青蟹配合飼料,旨在改變傳統養殖冰鮮雜魚投喂的方式,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現在,全縣實現青蟹配合飼料替代小雜魚8.1萬畝,覆蓋3300余戶養殖戶,池塘累計新增產值33632萬元,減少冰鮮雜魚使用量超22600噸,養殖塘換水量降低10%,實現“生態減負”與“錢包增厚”的雙贏。
增收致富:
從“傳統漁戶”到“共富先鋒”
“這里是工廠化養殖基地,預計6月能投產。”負責人張磊是一名“90后”新農人。2014年,張磊回三門從事水產養殖,受其父親影響,一開始也采用傳統養殖方式,但遇到成活率不高的難題。為了轉型升級,張磊和多家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聯系,將實驗室搬到自家的土塘。
去年,張磊在鳳凰山農墾山承包了150余畝土地,建設數字化工廠養殖基地。項目達產后,可實現三門青蟹畝產200斤以上,年產值350萬元以上,畝均產量相比傳統土塘混養模式提高2.5倍。蟶苗中間培育每平方米產量15斤以上,年產量35噸,年產值210萬元,較灘涂養殖產量提高5倍,可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20人以上。
張磊也是水產養殖團隊的成員,先后獲得浙江省農業豐收獎等榮譽。“從‘傳統漁戶’到‘共富先鋒’,張磊的成功是養殖戶增收致富的縮影,也是三門水產業轉型升級的象征。”陳麗芝說,“未來,團隊會繼續吸納和孵化專業人才、共富先鋒,共同寫好科技興漁的時代篇章。”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