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巖區平田鄉天燈洋村,一場關于生態與財富的奇跡正在上演。
海拔400米的梨樹林間,虬曲的枝干上攀附著成簇鐵皮石斛,農戶們靈巧地采收著長度不足10厘米的鮮條。
這些形似“金枝”的石斛,因獨特的“梨樹載體仿野生栽培法”身價倍增——鮮條每公斤售價2400元,精制楓斗后更躍至9000元以上。
梨樹生“金枝”:仿野生技術破譯生態密碼
平田鄉地處長潭水庫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曾因生態紅線限制陷入“工業禁地”的困局。
2012年,創業者徐洪富看中這里濕潤的氣候與潔凈的生態,在鄉黨委支持下承包百畝土地,開啟中藥材創業之路。
經過多年探索,團隊創新利用梨樹冠層構建冬保溫、夏遮陰的微環境,模擬野生生長條件,使石斛多糖含量達45.8%,品質媲美野生品種,畝產值突破15萬元。
技術的突破源于產學研深度聯動。鄉黨委牽線南京中醫藥大學,引入光譜分析、智能噴淋系統,實現光照強度動態調節與±2%精度控水,使石斛有效成分積累效率提升40%。區塊鏈溯源技術更覆蓋從種苗到成品的17個節點,產品溢價率提高65%。
如今,全鄉中藥材種植面積近300畝,年銷售額超千萬元,成為全省規模領先的道地藥材基地。
工坊織“共富”:三金模式激活山鄉動能
“家門口就能月入4000元,誰還去外地打工?”天燈洋村村民蔣素娟的感慨,折射出平田鄉“共富工坊”的惠民實效。
通過“黨建聯建+合作社+農戶”機制,鄉黨委將留守婦女、老人等近百名閑置勞動力轉化為產業工人,構建“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結構。土地流轉使村集體年增收超百萬,農戶日均工資150元,忙時月收入可達4000元。
產業鏈的延伸讓生態價值層層釋放。工坊將鮮條經28道非遺工藝制成楓斗,附加值提升275%;開發石斛花茶、粉劑、養生酒等深加工產品,帶動產值再翻番。
2023年,基地入選浙江省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品連續斬獲省農博會金獎。電商直播與“天空之城巾幗共富直播間”的建立,更讓產品輻射全國,年網絡流量超4000萬人次,帶動周邊農產品銷售30萬元。
農旅融合為共富注入新活力。依托黃巖藥用植物園,平田鄉打造集科普、觀光、體驗于一體的綜合示范基地,周末客流量超千人。游客可參與香囊制作、藥膳品嘗,在“識百草”中感受中醫藥文化,實現生態價值與文旅收益“雙豐收”。
從“水源地”到“價值高地”。平田鄉的實踐,為水源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黃巖方案”。
當前,環長潭湖生態經濟帶已擴展至2.3萬畝,形成“高山石斛——林下黃精——坡地浙貝”立體矩陣,帶動6個鄉鎮協同發展。
記者手記
在長潭水庫的碧波映照下,平田鄉用一株石斛、一片梨林、一群農人的奮斗,書寫了“兩山”理念的生動注腳。
這里的故事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從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需要智慧與創新的綜合題。當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當黨建激活鄉村動能,綠水青山自會饋贈最豐厚的答案。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