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臺州三門灣畔,一粒拇指大小的血蚶正掀起鄉村振興產業浪潮。作為“中國小海鮮之鄉”的三門縣,依托著98個專業養殖村、9萬畝養殖海域,將血蚶產業培育成年產值11億元的“富民產業”,走出一條從“吃得鮮美”到“吃得放心”品質升級之路,讓“三門血蚶”成為長三角地區優質水產品代名詞。
血蚶學名“泥蚶”。《本草綱目》記載,血蚶味甘性溫,補血,潤五臟、健胃、清熱化痰、治酸止痛。而三門大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大濤農業”)出產的“花鼓漫”血蚶,殼白如雪,肉柱紫赤色,味極鮮美。烹飪方法也可多種,如將血蚶在沸水燙10秒鐘立即放入冰水,與麻油、辣椒油和醋等醬料拌勻,撒上香菜、蒜等配料,就是一道美味的涼拌血蚶。
從芝麻大的種苗到食客餐桌上,小小血蚶“成長史”都要經過層層關卡。
日前,在大濤農業養殖塘里,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血蚶養殖塘的消殺工作。春分將至,又到了投入血蚶苗的黃金周期,充足的準備工作將為血蚶全年的無憂成長鋪好“溫床”。
公司負責人王衛林表示,從他們公司出品的血蚶,每個包裝箱上都粘貼“浙食鏈”追溯碼,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養殖海域環境、質檢報告、物流軌跡等20項信息。王衛林指出,通過打通“浙農碼”與“浙食鏈”數據壁壘,不僅讓監管部門可實時調取養殖的日志,更為出口產品贏得國際的認可。目前企業出產的血蚶已遠銷日韓、迪拜、新加坡和韓國等地,深受海外食客的喜愛。
“每批血蚶上市前都要闖過三道質量關卡。”三門縣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在養殖環節,每年要開展各類專項抽檢就達30余次,重點監測重金屬、藥殘等指標,近三年合格率均保持100%;在流通環節,將農貿市場、共富工坊等地納入重點監管,去年累計檢查經營主體57家次;在終端消費環節,實施“逢出必檢、逢進必檢”的制度,構建了一個從灘涂到餐桌的立體防護網。
行業標準空白曾是制約血蚶產業升級的痛點。三門縣聯合省市科研機構發布《三門血蚶綠色生產技術規程》,對養殖環境、水質管理、品質分級等設定了具體的指標。“過去養殖憑經驗,現在按圖操作就行。”養殖大戶王師傅指著墻上技術模式圖說道,該標準實施后,血蚶肉質飽滿度節節攀升,優品率也顯著提高了。
此外,三門縣還深入實施品牌培育工程,推動血蚶品牌輻射面。注冊的“花鼓漫珍鮮”特色小海鮮商標,開展地方特色伴手禮評選推薦,借助血蚶共富工坊自動化流水線,對出塘的血蚶統一收購、包裝、定價,不斷提升血蚶的品質和價格優勢,并通過設立電商直播基地,打響“花鼓漫珍鮮”品牌知名度,推動血蚶市場放心消費。
近年來,三門血蚶斬獲了中國漁業科技博覽會金獎,被列為浙江省農博會、浙江(上海)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會優質農產品;“三門血蚶”地理標志產業提升項目入選去年全省地理標志富農集成改革創新示范試點項目。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