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浙江工人日報專版刊登介紹國網臺州供電公司原集體企業人物傳記《達人志:22年22人》。該傳記于2024年4月由中國新聞出版國際交流有限公司讀書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臺州市圖書館地方文獻部正式收錄館藏。
《達人志:22年22人》是國網臺州供電公司大力弘揚紅船精神與大陳島墾荒精神,積極探索新時代鐵軍精神,主動擔當“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的重要載體。
書籍中選取了22位電建代表,涵蓋了老中青三代電建人,描述了電建人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建設起臺州電網的時代使命。這本書也讓鐵軍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傳承發展,激勵現在、未來更多的電網建設者。《達人志:22年22人》將國網臺州供電公司的精神留在了臺州發展歷史上,也給予奉獻自己青春和汗水的電建人崇高的榮譽。
陳康:最燒腦電建崗位上的85后
人物檔案:陳康,1986年8月21日出生于湖北荊州,2009年6月畢業后進入宏達公司工作至今,2022年4月至今擔任線路二隊主管。
陳康肖像 魏雄偉繪
10個工地同時開工,每個工地的標準工期是一年半,但因為要保障大項目準時開工,所有工地的工期都壓縮到了一年之內。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供應條件下,要保質保量且準時完成這些工地的施工,這對任何一個項目管理人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年輕一代中,他是做得最好的一個。”
說到誰能完成這個看上去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宏達公司的老師傅們同時想到了陳康這位85后。
在“宏達之星”的歷史記錄名單上,這位85后,頻頻上榜,他究竟有什么樣的特殊技能?
臺州首個電建工程評優
2009年6月,從學校畢業后考入宏達公司的陳康,憑借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優秀底子,以及腳踏實地的努力,在公司的線路二隊歷任項目技術員、安全員、質檢員等多個崗位。
看上去是個陽光大男孩的陳康,在每一項工作中展現出來的,是他的專注、認真和細心。和他一起工作過的老師傅們稱贊:在他身上看到新時代電建人的光輝。
好苗子,那就要給予充分的培養和考驗,老師傅們對陳康從不吝嗇,將自己的多年的工作經驗傾囊相授,并且在2012年的時候,將當年關系到臺州電建人榮譽的一件重要事情交給了這個青年人。
110千伏安洲—巧勝輸電線路工程作為臺州首個參與優質工程評比的項目,要根據上級文件的要求提交工程建設始末的相關資料。
因為沒有經驗,加上電腦應用技術經驗的缺乏,即便是常年在一線指揮工程建設的老師傅們對這件事兒都有些束手無策。
經過討論,大家一致推舉陳康這位小同志來牽頭做這項工作。
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據文件要求,要從工程起始時間開始,整理每個階段,每個細節的資料說明和現場圖片。
用于存檔的圖片和資料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用于公司存檔用的,有些圖片拍攝得很粗糙,而文字材料記錄的信息也是龐雜瑣碎。略略估算一下,紙質的材料大約有60來斤重,電腦里的圖片和文檔加起來也有數十個G。
在這么多的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中,要找到工程各個推進細節需要,且能一一對應的圖片,并且根據材料撰寫相關說明,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這意味著,陳康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每天和數據資料以及圖片打交道。
接到任務的陳康,每天安排好本職工作之后,就全身心投入到資料整理當中去,經常一忙就忙到晚上9點鐘,有時候甚至忙碌到凌晨才從辦公室離開。
半年時間,幾乎沒有休息日,資料和圖片被一份份整理出來,缺少的部分,他就自己跑到現場去補拍,翻越歷史資料重新整理撰寫。
最后,陳康交出整理出來的參評文件獲得了國網公司優質工程驗收組的好評。
這個工程也在2012年度被評上國網公司輸變電優質工程,為宏達公司后續線路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臺州電建人贏得了突破。
10個壓縮了工期的重要工地
2012年的評優質工程的這件事兒,讓陳康一戰成名。老師傅們更加珍視這個有耐心有毅力肯吃苦的年輕人,很多重要工作都拉著他一起做,為他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盡力提供條件。
2016年開始,在工作上日漸成熟的陳康先后擔負起項目經理、項目總工等崗位,真正開始獨立支撐起建設項目的管理工作。
2018年,身為項目總工的陳康,要負責臺金鐵路涉及臺州地區的110kV及以上電力線路遷改工程仙居段、臨海段的施工管理。這兩個路段包含有10條線路工程遷改任務。合計線路長度達到31公里,鐵塔104座。
按照正常施工標準,這10個工地的工期一般都在一年半左右,但是整體工程開工時間是2018年4月,卻要求在2019年1月全部完成,進入投運。
這意味著短短半年時間,10個項目要同時進行,對管理者而言是很大的考驗,甚至被稱為是“幾乎難以做好的工作”。
陳康也明白這份工作的艱辛所在,但他沒有退縮,逃避挑戰不是自己的風格。
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對有限人力的調集、物資的采購和把控、政策處理對接、停電窗口對接等。
所以,那段時間,陳康幾乎每天都在做著計算、溝通、調整人員和物料采購的工作?!跋喈斢谠扔靡粋€月來完成的工作,我們要在一周內完成掉。”他說。
“我們要全力配合臺金鐵路的施工工作,所以一刻都不能延誤,我們延誤了,那么整條臺金鐵路的建設都會受到影響?!标惪嫡f,當時他心中只有一個目標,要在保質保量的基礎上盡可能壓縮工期,為臺金鐵路的建設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從接到工程任務開始,陳康就全力爭取提前完成工程量、物資材料統計對接,統籌協調施工力量,高峰期同時施工人數超過300人。
經過細致嚴謹的規劃和溝通,最終,全部工程在有限的停電窗口完成了施工。
陳康這次的10個工地同時進行管理和調配的寶貴經驗為宏達公司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教科書式的樣本,也讓老師傅們在心中對陳康這個小青年更加肯定。
緊急檢修時的馬拉松精神
作為業余馬拉松愛好者,陳康將馬拉松精神也發揮到了工作上面,連續作戰的耐力讓他和他的隊伍成為了特殊時候的超強“戰斗組”。
2019年8月,對臺州影響極大的利奇馬臺風在溫嶺登陸,登陸時達到令人震驚的16級。這樣的風力,顯然會對臺州的電網造成破壞性沖擊,臺風登陸后,溫嶺多處線路出現了故障。
臺風過境之后,損壞的線路需要快速恢復,以盡可能快的恢復城市供電,減少因停電造成的損失。
其中,220kV臺巨線69號絕緣子故障成為了當時檢修最艱難的點位之一。這個點位地處高山深林之中,由于臺風的原因,原先通往這個點位的道路已經看不到了。當時,作為宏達公司抗臺應急第三小組成員的陳康,帶領著他的搶修小組,硬是根據地圖和定位,走了2個多小時山路,踩出了一條新路來。
臺風過后是大晴天,天氣悶熱難當,小組成員們隨身攜帶的瓶裝水在上山途中早早就耗盡了,陳康和隊員們相互鼓勵,咬著牙在當天12時順利完成了這個點位的絕緣子更換工作。
斷水、高溫、長途趕路,這些不利條件都容易造成人員中暑。而實際上,在檢修過程中已經有幾位隊員出現輕微中暑情況。
讓大家驚喜的是,陳康在自己的口袋里準備了解暑的藥丸?!皼]想到他會這么仔細?!币晃划敃r出現中暑情況的隊友說,他就是憑靠著陳康給的藥丸堅持到了山腳,在山腳的小賣部喝了水吃了面包,休息了十多分鐘后,才感覺身體稍稍恢復。
隊員們說,陳康的言語鼓勵和事先備藥的做法,都大大提振了軍心。
“馬拉松式的搶修并不盲目,一些必要的準備要提前做,這一點他做得特別好。”同事說,在陳康身上他們也學到了很多。
那個忙到趕不上晚飯的男人
經常加班的陳康娶了一位經常加班的妻子,同為工作狂人的夫妻倆不可避免的沒法好好照料家里的孩子。
為了讓夫妻倆能安心工作,陳康的父母從老家來到城里,解決他們在孩子問題上的后顧之憂。從老人的角度而言,他們更擔心的還是這對青年夫妻的身體問題。
他們工作太忙,會不會趕不上吃飯?家里已經顧不上了,可不能把身體也給弄垮了。
于是,剛開始的時候,老人每天傍晚都會打電話問陳康晚上想吃什么,她給做。而陳康雖然幾乎每天加班,但也勉強能趕上家里的晚飯。
2018年,工作越來越忙,于是每天他只能打電話回家,告訴爸媽今天是否回來吃飯。
再后來,項目越來越多,回家吃飯成為了一種奢侈,他干脆回家吃飯的電話也不打了,父母也心知肚明,也不再給他打問他要不要回家吃飯的電話,每天唯一的希望就是他能早點回家休息。
當了線路二隊副隊長后,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他也變得更加忙碌。
在他看來,這就是電建人的青春,為了這座城市的美麗“晚餐”,他可以放棄自己家里的晚飯。
“電建人的努力付出,可以在這座城市每一個人身上見到回報。”他說,這是一種幸福!
田發慶:完成一個“螺絲釘”的使命
人物檔案:田發慶,宏達公司原吊車司機。
田發慶肖像 魏雄偉繪
他曾說,有個比喻很恰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顆螺絲釘,看似少了誰都沒關系,但每一個都有他獨特的作用。“當螺絲釘,那就要當最堅固的那一顆!”
田發慶,是宏達公司最早的兩位吊機師傅之一。同事們評價他操作吊機的技術是膽大心細、技藝精湛。
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田發慶剛到電力部門開吊機之前,卻是臺州醫院的文職人員。
自我轉變,從醫護工作者到一線電建人
上世紀80年代初,臺州電網并入到了浙江電網,臺州的電網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新成立的臺州電業局,在電網建設的人力配備上是相對薄弱的一環,需要大批力量充實到電力建設的隊伍當中。
也正是這一年,原本在臺州醫院工作的小青年田發慶接到通知,要從單位借調一批青年職工進入電業局承擔相關工作,他是選定的人員之一。
此前,他并沒有系統學習過電力建設相關專業的知識,但既然電力建設需要他這顆“螺絲釘”,他就義無反顧投身到電力建設當中去。
這樣的變化不可謂不大,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田發慶既感陌生又緊張。為了讓自己更快熟悉電力相關的業務,在到新單位報到之前,他專程跑去找了原單位的電工,請教了許多關于用電和管理的問題。
關于“電”,他并不陌生,但從事和電相關的工作,卻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查閱了資料,做了筆記,決定要在新的崗位做一顆合格的“螺絲釘”。
進入到新單位之后,他才知道原來他要做的,是參與輸變電工程的建設。
于是,原本白白凈凈坐辦公室的小伙子,開始了每天在電力建設一線工作的生活,風吹日曬加上大量的體力工作,將他變成了一個皮膚黝黑身體壯實的漢子。
當時建設電力工程,主要依靠的是人力,運送物資也基本上是肩挑人扛。80年代末,條件稍微好一些了,才用上了拖拉機等運輸工具。
田發慶對機械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在隊里缺少司機的時候,他主動跑去學習了拖拉機駕駛技能,考了駕照,并承擔起了電力物資運輸的任務。
自我學習,練得一身精湛的技藝
隨著電力建設工程的增多,以及施工要求的提升,原先落后的工具逐漸難以滿足新工程的施工需求。尤其是在鐵塔的吊裝方面,依靠人力和原始的工具,工程推進速度捉襟見肘,稍微有難度一些的工程,就得租借人家的吊機來幫忙,如果租借不到,工程就會因為某個環節而減緩進度。
上世紀90年代,臺州電業局提倡有能力的職工走出去,學技術,并且在學習經費上給予支持。
田發慶在長期工作過程中,也意識到工程建設離不開吊機等現代化的工具,單位里計劃配備吊機,但是隊里缺乏吊車司機。于是,他主動請纓,輾轉千里,到國內重要的吊機生產企業徐州重工去考察學習。
“他當時就專程到徐州重工,在那里當起了學徒,其實目的是去學習吊機的操控技術。”女兒田笑回憶父親田發慶曾對她講過的那些事,說道。
田發慶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全國各地有很多像他這樣去徐工學技術的人,他是其中學得最快的人之一。
田笑說:“我爸爸本來就是個很喜歡琢磨的人,當年學習的時候,人家學習結束放松一下,看看其他書,他則是在自己的本子上涂涂畫畫,去理解老師傅講述的內容,甚至還能對老師傅的操作提出一些提升的建議”。
學成回來后,田發慶和另一位一起學習的同事正式承擔起了電建項目中的吊裝任務,為多個項目的施工減輕了壓力,提升了效率。
“他始終是這樣的一個人,單位工作哪里需要他,他就往哪里鉆?!碧镄φf,也正因為是這樣,田發慶才從零開始,活學活用掌握了很多用于電建的吊裝技術。
在當時,會開吊機的人并不多,但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建設項目需要用到吊機。
田發慶因為愛琢磨,并且在大量的電力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吊機操作經驗,把技藝練得嫻熟精湛,在整個臺州都有了名氣。
于是,就有了社會上很多人跑來拜田發慶為師,學習吊車技術。雖然真正成為他徒弟的人不多,但他并不吝嗇,但凡來找他請教的,他都一一給予指導。
后來在臨海等地涌現出來的一批吊車司機,其中大部分都曾向他請教過吊車技術。
1996年,臨海市城市標志性雕塑“大老鷹”制作完成。“大老鷹”雕塑壯麗精美,但是重達15噸的雕塑要放置到十多米高的塔尖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稍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雕塑損毀。
當時,沒有人敢挑這個“大梁”,當地政府有人知道田發慶的名聲,專程請他來操刀這次雕塑安裝。
“你想想看,他是能操作吊機吊鐵塔,一次將兩節鐵塔銜接處的螺絲孔都對上的人,吊雕塑這種事情,肯定不是什么難題?!碧锇l慶的徒弟說。
這次對臨海市具有象征意義的“大老鷹”吊裝施工成功完成,讓田發慶的名聲更加響亮。而他則默默回到了電力建設的工地,繼續完成他作為電建人的使命。
自我定位,做一顆樂觀的“螺絲釘”
女兒田笑說,父親田發慶不是一個愛講大道理的人,關于工作唯一和她講過的“大道理”,就是讓她戒驕戒躁,要做一顆能適應各個崗位的“螺絲釘”。
田笑認為,這是一種甘愿平凡的心態,也正是這種心態,讓父親始終保持著樂觀。
2000年,田發慶被查出癌癥。這對于一個正值壯年且熱心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對很多人來講,這樣的病不僅折磨身體,也折磨心靈。而在田笑眼里,確診病癥的父親,盡管已經回家休養,卻依舊保持著積極學習和樂觀生活的狀態。
他喜歡做菜、喜歡看書,最喜歡的,是教女兒如何面對工作中的困難。
“我想,我如果是兒子的話,他一定會讓我也去學吊車。”田笑說,父親最拿手的技藝就是可以駕駛吊車進行帶電作業,這是大部分吊車司機不敢操作的動作,對他來講得心應手。
“他始終將自己當做一顆螺絲釘來看待,但如果說真是螺絲釘,他也是將自己打磨得閃閃發光的那一顆。”他的一名徒弟說,田師傅的這種心態對他們這些小輩在工作和生活上有著很大的影響。
默默做好自己,做好手里的工作,為臺州的電網建設添上絢爛的一筆,這就是電力建設者最高的使命!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