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小車、一臺相機、一架航拍器,這便是《鄉印——三門縣村落影像》(簡稱《鄉印》)的編纂者吳曉與王棟穿梭于三門縣村落間的“標配”。他們用鏡頭捕捉時光,讓影像成為永恒的記憶。
三門縣,271個行政村,819個自然村,星羅棋布。然而,在此之前,卻未曾有一本以影像形式全面展現全縣村貌與地理風貌的書籍。吳曉與王棟,兩位熱愛鄉土的攝影師,用十年的光陰,走遍了這819個自然村,最終集結出版了《鄉印》一書。在他們的鏡頭下,三門各古村落的鄉土建筑、風土人情、歷史文化躍然紙上,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卷。
初心萌動,踏上尋根之旅
翻開《鄉印》,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畫卷之中,每一頁都讓人感受到吳曉和王棟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2015年,吳曉還是一位退居二線的老干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吳曉開始思考如何度過一段充實而有意義的退休時光。“出生農村,長于農村,對農村的愛如同血液般流淌在我的身體里。”吳曉說。各個村莊建于何時?村名來源于什么?自己的村莊到底怎么分布的?有沒有出過什么名人?上了年紀的人還能說個七七八八,至于年輕人,已經沒有幾個人能說清。
“現在全縣行政圖是平面的,想象一下,未來的孩子們翻看著如今的行政圖,卻只能看到冰冷的線條和名字,而無法親眼目睹那些村莊的真實模樣。”正是這份難以割舍的鄉土情懷,促使他開始了尋根之旅。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在拍攝過程中,吳曉遇到了不少挑戰。平原上的村莊缺乏天然的制高點,他的鏡頭只能捕捉到局部的風景,無法展現村莊的全貌。“只有航拍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吳曉下定決心,購置了無人機,從零開始學習航拍技術。但老花眼加上近視眼的他,操作起精密的航拍器來顯得格外吃力。
在一次拍攝中,吳曉偶遇了同村的小伙子王棟,一位土木工程師,同時也是攝影愛好者。兩人一見如故,迅速達成了合作意向,吳曉負責地面拍攝,而王棟則憑借其專業的航拍技術,負責捕捉村莊的空中美景。盡管兩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但他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業余時間,穿梭于全縣的各個角落,用鏡頭記錄下一幕幕動人的畫面。
心血傾注,定格四季鄉愁
從文案策劃到謀篇布局,從搜集資料到踩點試拍,從影像攝取到整理編輯,吳曉和王棟傾盡了所有心血。
“早上九時前和下午四時后的光影最好最美,為了尋找合適的光影,我們經常是起早摸黑。”王棟告訴記者,航拍需要順光拍攝,有的村莊受地理位置所限,順光時間極短,他們就只能連續數次驅車去拍。為了拍到雪景村落,他們冒著嚴寒進村,帶著干糧和保溫瓶。正是這份執著與熱愛,讓《鄉印》中的村落圖片不僅展現了四季變換的美景,更蘊含了深厚的情感與文化底蘊。
除了拍村莊的全貌,還要給照片配文,自然就要了解村里的歷史底蘊。為了找“線索”,力求整理資料的準確,吳曉和王棟還學做文化“偵探”。“每到一村,我們有幾個必去,繞村一周,尋找古橋古樹古庵古寺及宗祠和古民居,還有長壽老人。”吳曉告訴記者。
記錄挖掘的過程也是困難重重,有時老人去子女家,跑幾次才能找到,大部分高壽老人記憶力都有所減退,耳聾眼花交流又存在不少困難。去文化禮堂、古廟等地經常會吃“閉門羹”。“一次傍晚去村里,為了拍一處古廟里的清代石香桌,我們打著手電拍攝,百姓警惕性高,以為是小偷,把我們捉住。”吳曉調侃道,雖然鬧了個笑話,但也讓他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拍攝的不易。
航拍器拍壞了8架,走了幾萬公里路,拍攝途中受傷了好幾次……談及那些行進途中的酸甜苦辣,吳曉和王棟只是莞爾一笑:“現在書出了,什么困難都丟到云外了。書籍的成功印刷出版,也離不開縣里各個部門的支持。”
文化輸出,守護鄉愁記憶
“不是為拍攝而拍攝,用腳步去丈量土地,也就有了鄉印。”吳曉和王棟對此看法如出一轍。越挖掘,越走訪,他們越能感受到家鄉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拍攝過程中,他們也自然而然地當上了“三員一者”,當遇到對農村環境整治不滿的村民,他們會做群眾工作,宣講政策法律,化解村民的疑慮;發現相關部門普查未發現的文物古跡,他們也及時報告,使之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他們還對全縣的百歲老人影像記錄在書,讓這些珍貴的瞬間得以永存……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挖掘整理古村落里的智慧、哲學和文化元素,通過出書和文旅融合的方式有效輸出三門文化。出書是一方面,《鄉印》一書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文旅融合則是另一個有效途徑,通過旅游開發讓更多的人了解三門文化、感受鄉愁的魅力。
“十年百年后打開這本書,他們能知道當時三門的村落影像是什么樣的,起到了影像長存的檔案作用。對在外游子來說,只要一冊在手,足不出戶就能游遍全部村落,起到了凝聚鄉情橋梁紐帶的作用。對于生活在家鄉的人來說,要去哪個村走走看看或者想知道這個村的情況時,預先可以打開這本書查看一下,起到了影像字典的作用。”吳曉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