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臺州灣新區三山涂區呈現一派繁忙景象。2600多畝水稻稻穗飽滿,壓彎了稻稈,迎來首次豐收。
臺州循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抓緊晴好天氣進行收割。根據測算,這些生長在濱海灘涂上的水稻最高畝產能超過1000斤,平均約800斤。鹽堿地灘涂變糧倉成為現實。
喚醒沉睡的“良田”
去年年初,循環公司面臨了一項挑戰:將臺州灣新區三山涂區的灘涂地——原本被認為不適合種植水稻的區域,轉變為可耕種的“可能”。
“該區塊是一片靠海近的灘涂,存在兩大種植難點:一方面,海涂泥的鹽堿度較高,不適宜種植;另一方面,土質軟如粥,施工難以進行機械作業。”循環公司該項目總負責人陳正滿介紹。
由于現場原始沿海灘涂的地質條件極差,又不能在規劃的農田之中隨意填筑石渣路作為臨時的施工道路,項目的建設成了難題。
為了加快施工進度,確保犁底層與耕作層土方能按進度進入項目現場,循環公司采取了以規劃機耕路為主要道路,將固化后的填筑土方配合鋼板鋪設作為臨時道路的辦法。同時,根據土地情況的不同,分組分區,采取因地制宜、多點平行施工、以點帶面的方案。
在土壤改良過程中,循環公司緊扣降鹽、抑鹽的難題,并聽取了當地海產養殖戶的經驗,通過挖通河道溝渠利用聚海河的淡水來“洗田”降低土壤鹽分。白天在淤泥中勞作,晚上整理數據成了工作常態。
此外,他們還請教農科院專家,引進耐鹽堿的 “海水稻”種子,通過邊種植邊改良,持續探索鹽堿地改良的方法,為灘涂農業種植開辟了更多可能性。
為了確保水稻田的種植質量,去年4月,循環公司在初步改良區域建立了水稻試驗田,并在7天7夜內完成了泵房建設,確保試驗田用水。試驗田的耐鹽水稻獲得成功,這為今年大面積種植增添了信心。
經過180余天的連續作業,循環公司于去年10月率先高質量完成了三山涂北區塊115.7公頃的墾造耕地任務,而如果是自然改良,預計需要8年至20年的時間。
北區塊變為符合耕種、適宜耕種的農業大田種植區域,并入選了2023年度臺州市“十大精品造地工程”。
高產優質的“新糧倉”
今年以來,循環公司將三山涂北區塊的成功經驗應用于三山涂南區塊的墾造耕地項目。
循環公司農業種植負責人尹劍介紹,為了抓住種植的黃金期,在前期鹽堿灘涂地土壤改良的基礎上,種植管護人員通過科學選種、合理密植、田間指導、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措施,讓貧瘠的土地逐漸轉變為豐收的沃野。
如今,這片改良的地塊已是渠成網、田成方,隨風起舞的稻谷由綠變黃,帶來豐收的喜悅。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將從1.2萬余畝增至近1.5萬畝,昔日的鹽堿地已變身為高產優質的“新糧倉”。
據了解,近年來,循環公司始終貫徹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大決策和臺州市委市政府“三高三新”建設目標,聚焦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積極推進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持續提升生產效率和效益,打造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區樣本。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或電頭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稿件,均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并保留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