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總站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郵政儲蓄郵政儲蓄臺州支行農業銀行臺州支行
新聞熱線:0576-88106106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臺州新聞
4年花千萬僅修復20畝 路橋艱難的土壤污染修復之路
2017年11月21日 來源: 浙江在線

  已修復完成的土地上,現在種著苗木。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11月2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吳朝香)臺州市路橋區峰江街道,花卉路和興峰路交叉口處,是溫州人林福進承包的苗圃,這塊如今種滿苗木,看起來郁郁蔥蔥的土地,其實大病初愈。這里是全省第一例土壤污染修復的項目。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固廢拆解業,讓路橋成為國內最大的電子電器廢棄物拆解基地。當地人從廢舊電器中拆出財富的同時,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也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傷痛,土壤中的重金屬、多氯聯苯等有機污染物嚴重超標。

  2010年,污染土壤修復試點工作在路橋啟動,有關方面劃撥路橋區1000萬元專項資金,修復12500平方米被污染的土地,這項工作持續了近4年。

  4年后,污染的土壤被修復到預期指標,然而這個過程卻并不輕松:每畝近50萬的修復成本、修復的方法還不具備太強的推廣性……

  重新審視這個修復的過程,也許能給我們警示:土壤一旦被污染,我們將付出多么沉重的代價。

  土壤一度污染嚴重,含致癌物

  路橋峰江街道的亭嶼村和山后許村之間,通過一條花卉路連接。這段近兩公里的路段,兩側分布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苗木園。

  2010年開始的土壤修復試點就在花卉路的盡頭,山后許村變壓器市場附近的一塊地。這里曾經堆滿待拆解的變壓器,是廢舊變壓器交易拆解的密集區。拆解過程中流出來的絕緣油導致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多氯聯苯,這也是這里的土壤中最主要的污染物。

  早在2007年5月份,受省國土資源廳委托,省地質調查院就開始對拆解業污染區的土地展開調查,并在3年后出具了《臺州市路橋區峰江地區基本農田質量調查》。

  在這份“土地調查”中,調查小組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調查區的環境問題:“該地區土壤普遍已遭受嚴重的鎘、銅等重金屬和多氯聯苯等有機污染物的復合污染,顯著影響了土地質量。”

  根據可查的已公開的報道中得知,當時調查區域中,中等程度以上重金屬污染土地共28塊,占調查區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而受地形坡度和區域水系影響,多氯聯苯在地表橫向遷移明顯,并趨于向地勢低洼處富集。

  據了解,少量的多氯聯苯不會引起急性毒性,而是慢慢地侵入人體,可引起皮膚損害和肝臟損害等中毒癥狀,甚至促使癌癥的發生。

  浙大專家團隊論證修復方法

  山后許村地塊修復由臺州市環保局路橋分局具體執行,委托第三方進行施工,還請了浙江大學的專家團隊進行技術支持。

  對被污染的土壤的治理分兩部分,高濃度污染的土壤和中低濃度污染的土壤。其中前者的標準是多氯聯苯在每公斤土壤中的含量是大于0.5毫克。

  污染土壤的治理有很多種方法,物理、化學、生物。山后許村這塊地究竟要采用什么辦法,在實施之前,是經過一番論證的。

  “化學方法是見效最快的,用時短,但缺點是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養分缺失,恢復不到農用地功能。”浙江大學參與該項目的相關工作人員解釋,生物修復的方法見效慢,但不會破壞土壤結構。

  所以治理最終采用了以生物修復為主的方法。

  對高濃度污染的土壤采用堆制法處理,破碎,疏松,加入有機輔料,最終能處理掉94%的污染物,一般來說,15立方米的土壤需要經過三四個月的時間才能變干凈。最終共有2600多立方米的土壤采用這種方式處理。

  這個過程中曾遭遇不少困難。參與修復的浙大專家說,高濃度污染土壤降低到中低濃度后,存在拖尾現象。就是一開始降解很快,后來很難降解。這時候需要采取強化手段,但又要避免對土壤的二次污染。

  20畝污染土壤的修復花了4年時間

  對中低濃度污染的土壤則是通過微生物和植物聯合修復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培養提取出能降解多氯聯苯的微生物,撒到土壤中。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這種微生物的培養提取可一點都不簡單。

  “首先,從當地污染土壤中馴化出降解能力強的微生物培養物,非常耗時,現場使用時,有時候實驗室效果很好的菌,因為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效率卻不盡如人意。”專家解釋,“最后我們采用的方法是搭建大棚來控制溫度。”

  除了微生物,還種了美人蕉等幾種濕地植物,保證微生物發揮最大作用。

  最終,采用這種方式修復的土壤共4920立方米。

  經過近4年的努力,2013年,近20畝曾經被污染的土壤完成修復,省環境監測中心對該地塊進行檢測,土壤污染危害風險降到了安全水平。

  “這些地塊都能夠達到恢復農用地功能。”浙大專家說。

  之后,治理修復好的土地十四五畝土地歸還了當地農民,剩下的則作為科研用地。

  林福進就是在這個時候,以每畝兩三千元的費用從山后許村的村民手中承包了治理好的土地,“我是2015年承包的,那時地里都是雜草。”

  雖然被污染的土壤已經治理好,但很少有村民在上面種植蔬菜、農作物,和周邊大部分土地一樣,村民都把土地承包出去種了苗木。

  “還是不大敢吃的,畢竟以前地里那么臟。”村民說,“而且,把地租出去種苗木更劃算。”

  有業內人士表示,他們曾做過實驗,在治理好的土地上種植各類蔬菜農作物,再檢測是否能夠食用,“基本上情況是好的,但一些葉菜類和某些根莖類的作物還是略微有點問題。不過這是暫時的,生態環境的治理,肯定需要一個周期。”

  峰江街道的負責人則表示,發展花木小鎮,是修復重金屬工業對土地的創傷,實現環境改變的現實選擇。

  成本高周期長,治理之路難復制

  山后許村示范點的成功是一種希望,但無論是專家還是環保部門有關人員,也都承認,它在某種程度上不可復制。

  “畢竟治理的成本太高。”另外,三四年的治理周期,對急于用地的地方來說,會覺得等不起。

  “在臺州當地來說,這種治理方法還是有借鑒意義的,因為這個區域的污染基本都屬于中低度。”浙江大學的專家總結了試點辦法所適用的地塊:有充足的治理時間、中低度污染。

  今年,峰江街道即將啟動另外一塊農田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試點,涉及到路西村200多畝土地。

  參與修復的專家感慨,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修復的路總是比想象中要難和遠。好在,我們已經起步。

  土壤污染修復最難的是什么

  土壤修復治理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對這個問題,參與山后許村示范點修復治理的浙江大學的相關專家,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首先,修復的決策把握要有度,既保證修復到位,也要避免過度修復,所以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等目前強調管控與修復并重。通過管控,切斷暴露途徑,降低環境和健康風險也是很好的策略。

  其次,修復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問題是很大的挑戰。二次污染的控制很難。

  第三,土壤修復包括農田修復和場地修復。農田修復的難點在重金屬修復,場地修復的難點在地下水修復,這是個系統工程,難度大。

  “畢竟治理的成本太高。”另外,三四年的治理周期,對急于用地的地方來說,會覺得等不起。

標簽: 修復 土壤 污染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