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11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徐子淵)難忘秋冬的黃昏,遠山凝寂。重疊交錯的山形,襯出輕柔暝色,七分鵝黃,三分橘綠……
如果說,仙居的鄉村之前是落后的;那現在,這些鄉村就是生機勃勃的。這一切的轉變,不外乎兩點:有人,有方法。
再一次走進仙居的鄉村,它們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披上了“發展的外衣”,最重要的是住下了“拼搏的靈魂”。
山水之間貴乎有一群敢想敢做敢創業的人。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振興鄉村這條路上,仙居已經摸索出屬于自己的道路,總結出軟弱落后村整轉工作“十法”,即組團幫扶法、和合創建法、班子調整法、先鋒引領法、停職教育法、從嚴治村法、項目驅動法、協同帶動法等。
目前,在“十法”的帶動下,全縣24個落后村已全部完成整轉;幫助24個軟弱落后村爭取建設項目33個,涉及資金600余萬元;解決村矛盾糾紛100余起,化解信訪積案15起;讓同村不同心的村子彌合分歧,凝聚力量,成為“和合”示范村……
搭好班子
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蜿蜒著駛過七十多公里的道路而上,閃過山林間,來到靈江的源頭——仙居縣安嶺鄉。說起安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遠!說起上山的時間,兩個小時的行程對于安嶺鄉的干部們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
石舍村就在安嶺鄉,這里的房子依河而立,黃褐色的泥墻屋在訴說著這里的七百多年的歷史,而距離卻讓這里一直落后著。今年,新一屆的“兩委”班子打破了距離的桎梏,讓這座“世外桃源”為杭州、上海等城市的游客所青睞。
石舍村的發展就是班子調整法成功的代表。新班子成立后,有“作為”的書記和主任帶著班子成員共謀村子發展。目前,石舍村口的土地已經流轉完成,以后這里會有一個停車場;背靠的山上,將是一片果園;村里的古祠堂將進行修復,盡量保持原貌;還要讓游客留下墨寶,留下一份記憶……據了解,目前石舍村以帳篷露營游為主,從今年五月份開始,已接待游客近千人,增加村集體經濟近10萬元。
村子雖小,心卻在這里安家。新一屆的干部班子干起事來毫不含糊,做得了規劃,拉得來游客,搞得了旅游,拓寬了發展的新路子。“好班子”帶來大發展,石舍村的例子在仙居大地處處可尋。
埠頭鎮洪坑村的新班子,書記主任兩人團結一心,視野開闊,積極引進外地經驗,洪坑村脫掉了軟弱落后村的“帽子”,發展蒸蒸日上;浮石園社區兩位能人上任伊始就目標一致搞發展,盯牢項目狠抓建設,不到一個月就為村里爭取到漂流碼頭項目,為村里發展搭上了“高速列車”。
和合創建
握指成拳轉型有勁
“80年代,我們這兒是全縣的文明村。這里有著全縣最好的工藝品,當時的廣交會,我們都是挑著扁擔,坐著火車去的。”回憶起以前的時光,下各鎮前潘村黨支部書記潘佳良有點懷念,更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重了。
從前的示范村,到現在的落后村,說起來,潘佳良心里總有股說不出的滋味。今年,他成為了這里的“領頭羊”,和新上任的村委會主任潘相芳有商有量,開始了前潘村的發展。
他們倆治村既講“和合”,又講“嚴格”。“以前村里經濟上不公開透明,導致班子不和,我們不能走這條老路。”今年仙居為推動換屆后村“兩委”各項工作有效展開,仙居縣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和基層治理法治化要求,制定出臺《仙居縣從嚴治村十條》,有了這“十條”,潘佳良“嚴格”治村更有了底氣。《治村十條》就像個“緊箍咒”,又是個“護身符”,讓村干部辦事有章可循,村民監督有據可查。
目前,前潘村已經開展家宴服務中心、古戲臺修復、缺房戶建房等工作。其中,家宴服務中心已經開始建設廚房,規劃28間屋基提供給村內缺房戶,完成舊房拆建1萬多平方米。“家宴服務中心建好了,以后租出去的錢就是村里的集體經濟收入。還有規劃的房基,這也將成為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潘佳良一點點細數著村子的變化,在他看來這些變化最后都會變為集體經濟的一部分,讓大伙兒過得更好一些。
“和合”二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今年以來,仙居將“和合”不僅掛在嘴邊說,也在手頭做,創建了不少“和合好班子”來助推鄉村的發展。橫溪鎮蓄能村,由于是兩個移民村合并而成的新村,村里一度同村不同心,通過開展“和合好班子”創建,如今的蓄能村已是全縣聞名的“和合”示范村。白塔鎮厚仁中街村推進“和合好班子”建設,堅持從“觀氣色”到“查內在”,轉變原先村級組織建設相對薄弱、干部隊伍整體戰斗力不強的面貌。如今,不僅班子和,村子也和,這就是和合創建法的妙處所在。
“造血”“輸血”
落后村成了美麗村
淺粉、淺黃、淺藍……這里的屋子穿上了“衣服”,門前屋后裝點“飾品”,雙廟鄉上料村的新貌,讓人眼前一亮。
4年前,這里是個危舊房數量眾多,豬舍、露天廁所遍布,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的落后村。這里的建設,可是“十法”中眾多方法的集合。班子調整法、先鋒引領法、和合創建法、項目驅動法、協同發展法等,眾多方法治理下的四年時間,這個落后村自我“造血”能力大大增強,變化越來越大。
2014年,在村黨支部書記王植林和村主任王新利的共同帶領下,啟動村容村貌的改建。能人帶頭,村民隊伍干勁足了,“造血”功能足了,發展也越來越快——2016年底全村共拆除危舊房563間,新建房屋498間、村辦公樓1幢、村養殖小區豬舍48間、環村道路1360米、通村大橋1座、垃圾資源化利用站房1座。
提起幫助村子“造血”發展,不得不提溪港鄉金竹嶺腳村“第一書記”張新建。“四連任”金竹嶺腳村農村指導員的他,六年如一日扎根山區,幫助該村實現了從落后村向省農房改造示范村、市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示范村、市美麗鄉村精品村的美麗蝶變。
除了“造血”,為一些落后村進行“輸血”,開展結對幫扶,也是仙居增強基層組織戰斗力的切實舉措。
淡竹鄉下葉村黨支部書記應老糯還記得2015年9月3日的那一次“凌晨會議”,縣、鄉選派的幫扶團以及縣里新組建的“落后村轉化”幫扶團等10余人,與村“兩委”班子一起為村子未來的發展定調;而在南峰街道管山社區,仙居縣環保局派來的幫扶團和社區干部一道,先后籌集20多萬元資金,加班加點,連續作戰,補齊短板,使社區黨組織活動陣地煥然一新。
仙居縣從2011年開始探索實施“強基惠民村村幫”工作,至今已堅持了6年。6年多來,仙居縣共抽調了機關干部三批次6000多人次,先后組建了近1600個幫扶團,幫助基層解決各類矛盾糾紛近7000件,辦理民生實事5000多件,落實各類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幫助400多個村(社區)實現了晉位升級,切實推動了“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工作。
這些村子的發展只是仙居軟弱落后村轉變的縮影,在振興鄉村這條路上,仙居用落后村整轉工作“十法”,激活了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而這些從前的“落后村”正變為仙居發展的新生力量。
(圖片由仙居縣委組織部提供)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