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6月27日訊(通訊員 徐非) 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2016年1月2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時,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當前,最大的整治就是發展經濟、服務民生、穩定社會。供給側改革涉及社會事業的方方面面。“五水共治”,要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關鍵是要扭轉供給這個核心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務民生,在治水中體現供給,最大效能地釋放新需求。 2016年2月29日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在全省“五水共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實現“決不把臟亂差、污泥濁水、違章建筑帶入全面小康”的目標必須牢牢把握住三個關鍵,其中第一個關鍵就是必須把握好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這個科學治水的衣領子,要堅持治理存量與優化增量兩手發力,加快治水倒逼產業升級,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全民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兩富”“兩美”浙江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深入推進“十三五”時期“五水共治”工作。打好“五水共治”等升級轉型組合拳,就是要優化生態環境,促進先進產能、資源調配、有效投資的適時供給,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為重要抓手,緊緊扭住這個“牛鼻子”,把準脈搏、厘清思路,更好適應全社會治水需求的變化,更好地增強有效供給,更好地引領新常態適應新變化,堅定不移地打好以治水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的組合拳,實現“十三五”時期治水工作的新突破。
水生態環境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關鍵要“治”,就是要找短板,補短板。要加大整治的力度,補齊短板,做到缺什么補什么,重在保障供給,特別要全面加強優質水生態的供給,實施最嚴格的水環境保護制度,防止水的二次污染,加快推進污染物減排,突出惠民利民,強化環境要素的供給,注重從供給側來開展水環境的深層治理,通過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的治水,提高實效性和針對性,加快推進水環境的高提升,抓好高素質的隊伍建設,為治理提供高質量的能力智力供給;同時,加快供給側及需求側的同步推進程,以技術供給、科技供給、人才供給、理念供給來加大治水的多種要素的供給,確保治到點上、治到岸上、治到水中、治到河底。找到水環境、水治理短板,有利于更好地發現水生態環境的供給側需求,有利于更好地減少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修復的“短板”行為,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區域聯動來集約治理環境,確保到2020年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群眾生活環境總體得到上升,打造民生福祉。
涉水產能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關鍵是“轉”,就是要去過剩、去庫存。“五水共治”就是為了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消化過剩產能,以治水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以整治低端落后企業(作坊)為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對重污染高耗能行業的低端落后企業(作坊、加工點)實施淘汰關停,有利于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有利于騰出用能空間,節約標準煤;有利于減排COD等各類主要污染物;有利于被污染水環境的恢復,更有利于去杠桿、降成本。借力“五水共治”去除管業等過剩庫存,截污納管工程全面推開,引發管業“井噴式”發展,激活了產業升級,既“出錢治水”,更“治水生錢”,讓過剩產能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全面得到消化,實現去產能、去庫存、提經濟,反哺治水。在“騰籠換鳥”中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在淘汰改造高能耗重污染企業中抓緊制定出臺化解過剩產能的政策措施、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打好轉型升級硬仗,加快引進一批國資、外資、民資的“大、好、高”項目,確保各類要素供給到位,一“轉”到底。
護水制度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關鍵在“管”,就是要嚴執法、嚴考核。供給側改革最主要的在于科學的制度供給,就是用制度去嚴管,管在實處。一定要以最嚴的制度供給去強化管理的力度,以最嚴的執法供給去優化水環境,以最嚴的考核供給去監督污染源,確保全面、全民、系統、長效的護水。不僅要及時科學地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而且要把制度轉化成供給的治水能量。在基層,要以河長責任包干制、河道整治方案落實協調制度、河長定期述職報告制度、河長考核督查制度、投訴舉報受理制度等最嚴“五制”為供給,確保“河長制”真正落地,亮出了“硬氣治水”的決心。以鐵腕治水、鐵面執法為供給,以建立健全嚴厲打擊涉水違法行為的法律法規為供給,以“五水共治”的法制建設、立法工作為供給,確保涉污企業無法偷排、暗排。要加快飛行執法、垂直執法,將法治的理念植入護水、保水、治水、管水中,為“五水共治”保駕護航。以人大、政協、媒體及公眾的監督為供給,強化督查、強化考核、強化問責,把“五水共治”工作納入考核政績的主要指標,加強考核結果的運用,對考核不合格的采取相應的懲處措施,對進度緩慢和工作不力的地方黨委政府進行問責。
有效投資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關鍵重“建”,就是要去無效、擴有效。以擴大治污水、抓節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的基礎性建設投資為供給,擴大投資的重要渠道,提升有效投資的關鍵環節,防止電鍍、印染、造紙、制革、化工、合成革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業等的無效投資,將水環境保護擺在重要位置,確保有效投資的供給側改革得以良性循環。在擴大有效投資的基礎上,加大進度、強化力度、加速提效,加快各項涉水工程的建設。要擴大治污水工程的建設供給,提升納管覆蓋率,確保全線截污入網、全區塊截污入廠;提升污水廠一級A的出水標準,提升出水水質從劣Ⅴ類至準Ⅳ類,確保污水處理廠出水可作為生態補水補充河道,消除劣Ⅴ類水質,尤其對于水質性嚴重缺水地區無疑是根本性改變。要擴大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設供給,提升主要江湖干流及沿海重點區域防洪能力,提升城市河道排澇能力,建設改造雨水管網體系工程,打造“海綿城市”。要擴大供水節水工程的建設供給,提升供水能力,建設重點水源和骨干主力水源的保護工程,推進建設蓄水型水庫,確保縣級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提升城鄉飲用水質水平;提升節水能力,推廣普及節水型器具,全面創建節水型城市及節水型社會,有效提高農田水灌溉的利用率及降低工業用水水量。
原標題: “五水共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要增效提速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