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女老少在御清齋品嘗美食。洪秀軍攝
清晨5時許,浙南的天空黛青色一片,如同一卷天然水墨畫。
推開天臺傳統(tǒng)特色小吃店“御清齋”廚房的大門,38歲的天臺人許自成已系上圍裙,熟練地開啟了打蛋、舀糖、和面等一系列制作蒸糕的程序。再過兩個小時,漸漸從睡夢中蘇醒的人們將踏進這家小吃店,點上蒸糕、餃餅筒或者麥餅作早餐。天臺人的一天,仿佛只有從這時起方才真正開始。
從杭州濃油重醬的餐飲生意中全身而退,重返老家天臺從事傳統(tǒng)小吃制作,這是許自成在8年前做出的人生選擇。此番轉(zhuǎn)變,既是源于他個人味蕾上的鄉(xiāng)愁記憶,也是曾為糕點手藝人的他,在歷經(jīng)五味雜陳的歲月滌蕩后,對于兒時味覺的忠實回歸。
如今,當“御清齋”品牌聲名漸起,許自成親手研制的各式糕點開始在坊間廣為流傳,那一度蹤跡難尋的傳統(tǒng)滋味與指尖匠心,方才在這片土地上真正復蘇。
獨愛城中這份麥香
一生摯愛麥子的詩人海子,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最愛煮熟的麥子,誰在這城里快活地走著,我就愛誰。”
小滿時節(jié)的天臺,山巒之間的空地上,見縫插針般被金黃色的麥毯覆蓋。與詩人海子一樣,天性淳樸、質(zhì)地簡單的麥子,亦是不少天臺人溫暖的回憶,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由麥子幻化而來的餃餅筒、麥餅等美食,不僅慰藉著成人,還成全了孩子們的口福。
許自成與特色小吃的緣分由來已久:他是臨海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第一屆烹飪班的學生,又師從當?shù)赜忻母恻c師王美慶,出師后成為天臺賓館的糕點師傅。十年都市尋夢,飲食男女各有所愛,縈繞在許自成心頭的那份獨特味覺卻日益厚重。
2008年,循著祖輩的腳步,許自成想要在人氣最旺的地方開出一家“桃源春”小吃店,重拾上世紀30年代的老店品牌。不料注冊時他才發(fā)現(xiàn),這一品牌早已為他人所有。于是,“御清齋”,這樣一個極具古典意味的店名從此應(yīng)運而生,成為如今天臺地區(qū)最受歡迎的傳統(tǒng)小吃店之一。
御清齋的店堂該是什么樣?裝修時,許自成專門請來師父王美慶,請老人還原當初老店的模樣:紅彤彤的燈籠懸頂而掛,中式花格窗精致復古,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旁落座,撲面而來的是不變的老時光。
50歲的食客葉建政,每周都會穿越城區(qū)3公里,來到店里吃餃餅筒。在他心里,這里的老模樣未變,松軟、細膩、柔潤的老味道也未曾改變。技術(shù)革新的時代到來,御清齋也有適應(yīng)批量化生產(chǎn)的先進設(shè)備,機械打蛋器代替了手工打蛋。但機器所無法達到的,是手藝人賦予小吃的溫度和記憶、代代相傳的秘制配方,以及對食材近乎苛刻的要求。
一顆心變得柔軟起來
“不管什么樣的人,不管怎樣堅硬的心,吃這款天臺的糯米蛋糕,一顆心會變得柔軟起來。”臺州本土作家王寒,第一次吃到糯米蛋糕后,忍不住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這款糯米蛋糕,又被稱為“修緣蒸糕”。相傳因原名李修緣的南宋高僧濟公,曾在太上皇趙構(gòu)饑餓困頓之際贈食而得名。民間傳說的真假無從考證,但這細膩松軟、甘甜若飴的蒸糕從此流傳下來。較之西式糕點的甜膩,蒸糕以糯米、雞蛋、白糖三等分食材為基礎(chǔ),放入蒸籠后隔水蒸制,出爐后品性溫和、糯而不粘。
嚴格的工藝,是傳統(tǒng)小吃制作工序中謹遵的原則。雞蛋與白糖的攪拌,需遵從同一方向,自然發(fā)酵的糯米粉不發(fā)泡,出爐時要保證6厘米厚度,分寸的拿捏無不倚仗多年的經(jīng)驗。
如果說,修緣蒸糕是小吃中的“小清新”,餃餅筒則是“熱血漢子”。在食材選擇上,御清齋的餃餅筒用料講究,尊重傳統(tǒng),以肉圓糕、雞子糕、豬肝、肥膘肉等葷菜,分別與筍絲、胡蘿卜絲、豆腐干絲、粉絲等素菜按比例放在糊拉汰皮上卷制而成,又稱“五虎擒羊”。
在許自成看來,這款小吃不僅餡料豐富,香味四溢,還飽含著生命的溫度。在他的記憶里,過去人們在制作餃餅筒的時候,生活富裕的家庭可選用的食材多,貧苦家庭選擇余地小,因此食材多寡不一,但用一張餃餅筒一卷,誰也看不到里面的餡料。一個看似簡單的創(chuàng)意,在滿足窮人家孩子口腹之欲的同時,亦能充分考慮到他們的人格尊嚴,不得不說是種生活的智慧。
你可曾看到過有人用3根筷子吃東西?天臺麥餅就是如此吃法:左手兩根壓餅,右手一根撕餅。對此,民間流傳最多的寓意是,一張麥餅象征完整的河山,3根筷子象征魏、蜀、吳三國,以感三足鼎立、山河破碎。一道簡單的小吃食,將天臺人愛憎分明的脾氣和秉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小吃不僅僅是食物,它身上被賦予的文化傳承、歷史內(nèi)涵,能喚起我們共同的記憶和身份的認同。”許自成說,他堅信,只要用心去挖掘和經(jīng)營小吃背后的文化,這條傳承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蒸籠里的不泯匠心
在2010年的第十一屆中國美食節(jié)上,御清齋的拳頭產(chǎn)品“修緣蒸糕”和“修緣烘糕”,分別獲得“中華老字號百年名點”和“中國名點”榮譽稱號。
然而,許自成并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成績。他深知,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緊跟顧客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比如,店內(nèi)一款用南瓜、面粉、紅糖制成的洋羔卷,原為御清齋的經(jīng)典面點之一。如今,許自成將紅心火龍果、紫薯等十多種蔬果與之相融合,一個個造型可愛、口味獨特的鮮果味洋羔卷隨即變幻而出。
這種將傳統(tǒng)的民間味道與當下流行的飲食元素相結(jié)合的糕點制作方式,正是許自成在嘗試的一種創(chuàng)新。據(jù)介紹,由他制作的鮮果饅頭已經(jīng)成功打開年輕群體的市場,僅是微信同城銷售,一周就能賣出一千多份。還有五顏六色的香蕉饅頭、拇指小饅頭等,更是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而在各行各業(yè)爭相擁抱互聯(lián)網(wǎng)的當下,傳統(tǒng)特色小吃如何能夠突破“保質(zhì)期短,不便攜帶”的先天弱勢,尋到出路?許自成用了一種“笨辦法”。那就是借鑒同樣保質(zhì)期短的三文魚和牛排的物流經(jīng)驗,在一個泡沫箱中間放上兩袋冰塊,以此確保食品送達時的鮮度。即使承擔著更大的運輸成本,他卻在做成第一單生意后喜不自禁:御清齋,終于走出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第一步。
現(xiàn)在,許自成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在求變求新的時代,像“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那樣,永葆手藝人的工匠之心。蒸籠雖小,只要付出專注的精神和豐裕的時間,照樣可以在這方天地里攀登出喜馬拉雅山般的高度。
原標題: 品嘗小吃里匠心的美味!天臺青年成麥香里的守望者
看臺州新聞,關(guān)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