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嶺太平街道西苑小區,有一家手工毛衣編織店,這家店的老板娘叫戴玲玲,大家都親切地稱這家店為“玲玲毛衣店”。玲玲毛衣店的毛衣不僅受溫嶺本地的顧客們歡迎,這毛衣的美名,還漂洋過海,傳到了加拿大和美國。老外們夸贊道:“這是中國的工藝品,很OK!”
溫嶺西苑小區有個織毛衣的高手,她織毛衣的美名漂洋過海傳到了國外

大家正在戴玲玲店里學織毛衣
很多人特地過來向她學織毛衣
一走進玲玲毛衣店,看到滿屋子坐滿了人。戴玲玲說,這屋子里的人都是來店里學織毛衣的,有些是溫嶺市區人,有些是從石塘、澤國、大溪、松門特地趕過來的,更遠的還有福建、湖南趕來的。
“我非常喜歡織毛衣。16歲那年,我第一次接觸到毛衣,就開始愛上織毛衣了,還纏著姑姑讓她教我基礎的織法。”戴玲玲笑道。
正在店里織毛衣的玲玲姑姑戴女士抬頭說:“那時候玲玲才10多歲,每天纏著我要學織毛衣,看到毛線,就自己拿去繞來繞去的,看得出來她是真的喜歡。以前是我教她,現在她水平越來越高,都反過來指導我了。”
“這里織得對嗎?”、“這個袖口怎么織?”“這個紐扣洞落在哪里比較好?”玲玲一一耐心地解答。她滿臉笑顏,拿過織友的毛線細細觀看,再一一指導。
織友們圍聚在一起織著毛衣,聊著家常,店內的氛圍溫馨而活潑。“教大家織毛衣,我感到很幸福,我這里是一分費用也不收取的。待會大家織累了,我們還有節目呢,有些織友唱歌,有些織友跳廣場舞,還有織友打太極呢。”玲玲笑道。
為加拿大小伙“量身定制”
戴玲玲的家就在西苑小區,兩年前,她在小區里開了這家毛衣店。地址比較偏僻,玲玲也不打廣告,但是即使如此,慕名而來學織毛衣的人還是越來越多,有時候店里都坐不下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玲玲織得好、教得好。
玲玲織毛衣的好技術其實不止在溫嶺地區傳開,更漂洋過海,傳到了加拿大和美國。
“我經常給我兒子織毛衣,我有個定居在加拿大的姑婆看了特別喜歡,就讓我給她女兒也織一件,寄到加拿大去。”
后來,姑婆收到了戴玲玲寄去的毛衣,女兒穿上后,被鄰居看到,鄰居贊嘆道:“這是來自中國的毛衣嗎?自己織的嗎?好精致。”于是,那個加拿大人一定要托姑婆傳達給戴玲玲,也寄一件給他,他愿意付錢。
收到戴玲玲手織的毛衣后,加拿大小伙激動地說:“好神奇,你們中國人的手藝真棒,怎么能把一團線就變成一件衣服了呢。”這個加拿大人從此就專托姑婆,讓姑婆幫忙著“代購”,購買玲玲手織的毛衣。
“那個加拿大小伙還會跟我視頻,讓我給他看不同的毛衣款式,我一件件展示給他看,他對哪件款式滿意,就告訴我姑婆,我姑婆就把他的話翻譯給我聽。”戴玲玲說。
就這樣,戴玲玲已經為這位加拿大的小伙“量身定制”,織了10多件毛衣了。
美國上司成了“忠實粉絲”
戴玲玲美國的那位粉絲,是本地顧客陳女士“招攬”過來的。陳女士是溫嶺人,兒子在美國上班。陳女士來玲玲毛衣店學織毛衣后,越織越有興趣。她兒子看了媽媽織的毛衣以后,也覺得很好看。
陳女士找玲玲商量著,織一件款式時尚一點的給兒子穿。戴玲玲選擇了一款藏青色和土黃色相間的毛衣款式,細心地教她編織樣式,麻花針與桂花針相間回環,一針針地完成了那件毛衣。
織好后,陳女士的兒子穿到了公司,上司看到后說:“哇,這是來自中國的工藝品,手工好棒。”上司看了看又摸了摸,十分中意。陳女士趕緊從玲玲這里又買了毛線,趕織了一件送給上司。
結果那個美國上司說:“這毛衣織得太棒了,我想給我的妻子也來一件。”上司經常穿著這件手工毛衣,比名牌的衣服還要喜歡。
70多歲的老奶奶也來學
來玲玲毛衣店學織毛衣的,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大家親切地稱呼她為“玉蘭阿婆”。玉蘭阿婆家住溫嶺縣前街,來玲玲店里學織毛衣有一年半了,是個“元老”。
剛開始學織毛衣,是因為玉蘭阿婆想要織件毛衣送人,聽說玲玲毛衣織得好,就慕名而來請教。
戴玲玲知道老人的心愿后,教得很用心,用玉蘭阿婆的話說是“她人好心細技術好,實在沒得說”。玉蘭阿婆學得也很用心。
“玲玲老師是‘拆遷辦主任’,她讓我拆哪里我就拆哪里。”玉蘭阿婆玩笑道。
果然,認真學了就有所成,玉蘭阿婆把自己在戴玲玲指導下、一針針織好的毛衣寄給了遠在加拿大的侄女。侄女贊嘆:“三叔婆,你的衣服我穿了,加拿大的同事們都說好看,蹺著拇指說‘這件衣服很OK’呢。”這話玉蘭阿婆聽了,心里樂開了花。
原標題: 老外說:“這是中國的工藝品,很OK”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