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此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獲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跨區作業:臺州“智慧農機”大顯身手
2015年12月21日 來源: 臺州日報 陳偉華

  從市內到市外、從省內到省外;從無證件標識到有跨區作業“綠卡”;從每年單純的“三夏”跨區作業,到“三夏、三秋”跨區作業,再到“三夏、三秋、冬春”三個時段跨區作業……隨著跨區作業機制的成熟,我市擁有農機的農民和機手的腰包都鼓了起來。

  連續陰雨,農戶搶晴收割晚稻

  12月11日,連續陰雨天氣告一段落,臺州大地終于盼來久違的陽光。在椒江區章安街道柏樹里村,田野上泥土飄香,成片稻谷低垂著頭,金燦燦的谷粒顆顆飽滿。

  12月11日,椒江惠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社員,在椒江區章安街道柏樹里村一塊稻田里搶收晚稻。

  “突、突、突……”田間地頭不斷發出收割機的聲響,還有人們喜悅的笑聲。楊燈聰與農友一起,趁天晴搶收晚稻。在阡陌上,停放著的拖拉機,一次次在等待聯合收割機的到來,然后它們把稻谷拋撒而下。

  楊燈聰是椒江惠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椒江有名的種糧大戶。2004年,在外經商多年的他,回到椒江章安柏樹里村老家。當他走到村外,看到一片片雜草叢生荒廢的良田時,不禁一陣痛心。他萌發了一個念頭——回家種田。

  回到家鄉,他先后承包了大片土地種糧:章安1000多畝,其中柏樹里村500多畝,其它分布在周邊的蔡橋村、閘頭村和謝張村;臨海240畝。他在兩地承包的稻田,加在一起共有1400多畝。

  “這個秋天雨水特別多,我們都十分著急,盼望著趕緊天晴收割。連續陰雨,使我的晚稻收割,要比往年推遲20多天時間。12月8日晚,我們就借著月光收割稻子。當天下午,我開著聯合收割機幫臨海市溪口南山村正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收割稻子,回來后4點鐘才開始干自己田里的活兒,一直到深夜12點半才收工。12月10日白天下雨,夜里8點鐘,我打著手電,來到柏樹里村的稻田上,觀察受淹情況。收割機第二天能不能下田,這事一直在困擾著我,因為還有剩下的柏樹里村200畝、閘頭村150畝稻田在等著收割。只要天晴,再給我們兩天時間,稻子就會收割完。”楊燈聰說。

  另外,12月7日和8日,幫正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收割210畝稻子,也耽擱了楊燈聰一些時間。除了要干自己田里的活兒,他們這家合作社的農機,還要幫當地及臨海等地的農戶干活,收取一些費用。他們的農機手,近十年間,還“南征北戰”,到江蘇和安徽等地跨區作業。

  眼下他們的4臺收割機,都在田間忙碌,現在他們的合作社里一共擁有80多臺(套)農業機械。機收晚稻爭的是時間,你說老楊這些日子能不心急如焚嗎?

  楊燈聰以一畝地為例,給記者算了筆賬:插秧,人工需250元,機械是80元;他們合作社幫人收割稻子,價格為每畝80元左右。楊燈聰說,再算上育秧、插秧、打藥和烘干等費用,一季水稻種下來,人工與機械相比較,每畝地可節約成本費200多元。

  南征北戰,農機手踏上致富路

  今年41歲的農機手郭永法,從事農機服務已有14個年頭。早年他僅服務于溫嶺當地農戶,用的是拖拉機和收割機。自2006年開始,他與妻子林海旭踏上了“南征北戰”的致富路,足跡遍布福建、江蘇和安徽等省份。

  隨著農機的不斷興起,我市涌現了一批為他人提供農機服務的專業化產業工人。郭永法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6月,郭永法用自家貨車載上一輛收割機,與妻子一道奔赴江蘇收割小麥。收割對象是當地的散戶,服務價格每畝田60至100元不等,20多天他們凈賺了3萬多元。7月份回家,恰逢早稻成熟,他就用收割機幫當地農戶干農活。到9月1日,他們又來到安徽六安和安慶等地,幫農民收割晚稻,價格每畝田為80元左右。在那兒一待就是近一個月,他們總共幫人收割了800畝稻田,凈賺4萬多元。回家途中,遇上衢州市江山農戶有需求,每畝田價格為100多元,于是他們又在江山停留了多日。

  之后,夫妻倆追隨次第成熟的稻香,回到我市的仙居和溫嶺等地,助力一些農戶完成收割作業。在外地,郭永法多年上門機收,接的業務基本上是散戶。而在溫嶺當地,他今年與人合作,幫溫西和大溪的種糧大戶收割晚稻。2000多畝稻田連成一片,收割機行駛在上面,簡直是“一馬平川”。農閑的時候,手腳勤快的郭永法還是不肯歇下來。春節前后這段日子,他用自家貨車,幫當地的海鮮商販送貨。

  “這些年,臺州機手‘遍地開花’,買聯合收割機的人越來越多。競爭激烈后,要是光在家里干活,肯定掙不到太多的錢。依靠跨區作業這項‘額外’收入,我們每年都能賺20多萬元錢。現在我有3臺進口‘久保田’收割機,加上2臺耕田用的拖拉機,家里還有10多畝田,里外都有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郭永法說。

  十多年來,郭永法就像追花逐蜜的人,大江南北到處跑。但追花之路并不平坦。他省吃儉用,“一年添三,三年添九,好不容易擁有了一臺25萬元的‘久保田’大機械。2008年,當郭永法與收割機一道離開家鄉塢根鎮白璧村時,心中裝著的是一片脫貧致富的希望。他們在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到處找業務,就是無人問津。一路上很艱辛,吃住都在貨車上,每天還要支付小工100元的工資。一個多月下來,郭永法掐指一算,此行還虧本呢!他為此苦悶了好長一段日子。

  “今年一臺收割機辛苦半年,風餐露宿,能凈賺20萬元左右就不錯了。我記得生意最好是在2013年,那年除支付工人工資外,我們還凈賺24萬元。近兩年機手多了,業務很難接到,生意就有所下降。為節省開支,我們連工人也不招了。”郭永法說,跨區作業是一件苦差事,尤其遇上夏天高溫,開著收割機在田間‘戰斗’,灰塵到處飛揚,不斷灑落在頭上和身上,真讓人受不了。那時,如果不小心,手碰到農機外面的鐵板,肯定會燙出血泡。被烈日烤過的鐵板,雞蛋打碎放在上面,不一會兒就被烤熟了。郭永法記得有兩次,在高溫下作業,覺得頭昏腦漲,眼前直冒金星,后來他發現自己中暑了。

  另外,在國家連續十多年購機補貼大背景下,加上跨區作業的帶動效應,我市的農機綜合實力在不斷壯大。與市場一起發展壯大的,還有農機手的技能。近年來,我市農業部門結合跨區作業,每年多次組織機手培訓現場會,請有經驗的跨區作業機手和跨區作業明星服務隊隊長等,擔任培訓老師,這大大提高了機手整體作業水平。

原標題: 跨區作業:臺州“智慧農機”大顯身手

標簽: 作業 農機 跨區 收割機 智慧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