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我在縣城小學念書,警報一拉響我就往外跑,跑到山崗上的松樹下去上課。”現年85歲的老人劉紹說,作為麗水市云和抗戰研究會會長,他對那段歷史既有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有深入嚴謹的研究。
“成為臨時省會,給云和帶來了重負和苦難,也帶來了人和文化,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山城掀起了熱烈的抗日救亡運動,成為浙江抗戰勝利的堅強堡壘。”劉紹說。
小山城成了臨時省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1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即日遷都,而沿海、沿江等戰略前沿省份的國民黨省政府,多先機撤出原先省會城市,輾轉于偏僻城鎮、邊遠山區或水網鄉村。
“手提鄉公所,身背區公所,小車推著縣政府”,一時成為淪陷區地方政權的景觀。云和,成了1942年至1945年期間的浙江省臨時省會。
省會遷入云和以來,云和人民付出了很多。過去流行一句話:“小小云和縣,三爿豆腐店,城內打屁股,城外聽得見”,可見云和縣城之小。而當時,小山城云和成為抗戰時期名副其實的“小杭州”。
省政府、省高等法院、省立醫院、省財政廳、省教育廳、浙江鐵工廠、飛虎隊導航臺、浙江話劇團、《東南日報》社、浙江通志館……曾有60多個黨政群團、37家工商企業、44家文化衛生單位,共計2萬多人在云和縣城以及各村鎮辦公生活。機關單位所到之處,全部祠堂、廟宇被用作辦公處所,駐地民房擠滿員工及其眷屬,甚至灰鋪、涼亭也住著“避難”的人。
與此同時,許多經濟界、文化界著名人士陸續到來,一時云和名人云集,山城空前繁榮。《抗日戰爭時期浙江省會云和》一書中寫道:省府在云和期間,使云和于深重災難中獲得一次文明的洗禮。
眾多馳名商號云集;英士大學、之江大學遷入云和,為境內高校之始;眾多文化名流結緣云和,創作了大量作品;《東南日報》、《時事日報》、《正報》在云和編印出版,所有浙江訊息均以“云和電”,不僅為原來閉塞的山城帶來各種信息,還使云和的知名度迅速得到了提高;建成先進的瓦窯水電廠;陡增浙江省紡織廠、浙江省難民工廠等企業,產業工人猛增……
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特殊時期、特殊背景,使云和成為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和抗日救亡運動中心,上演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周恩來蒞臨云和視察浙鐵總廠、黃紹竑在云和主政浙江、方山嶺戰役扭轉了全浙戰局……
時過境遷,當人們創造了新的輝煌后,那些珍貴的歷史遺跡越來越少了。7月16日,記者一行七彎八拐來到一座老式的王氏宗祠里,一位年逾百歲的老人高彩琴已經在等待我們。云和縣文廣辦主任嚴曉寬告訴記者,這個王氏宗祠,將會建成云和民俗風情館,展覽云和的耕俗、民俗、食俗等。高彩琴老人端坐在一張木椅上,滿頭銀絲,卻面色紅潤,精神矍鑠。
當時,云和特別支部宣傳委員杜永康上門找到高彩琴,動員她一起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高彩琴把懷里正嗷嗷待哺的孩子往婆婆手里一扔,便和一幫進步青年走上街頭,刷標語,喊口號,宣傳抗日政策,動員更多的群眾一起參與到抗日救亡活動中來。同年,小學文化的高彩琴被選為“云和婦女委員會常務理事”。
此外,高彩琴在云和縣城和當時的小徐村辦起了兩個婦女學習班,臨近鄉村的許多婦女都來報名參加。
“我的媽媽參加了識字班,認識了不少字,懂得了不少道理,為抗戰將士們編草鞋、草帽。”劉紹說。
當時整個云和縣城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村莊里,隨處可見一個個埋頭納鞋底、做鞋面的村婦。高彩琴每隔幾天便下村一次,收集農婦們制作的布鞋,然后一擔擔挑回縣城,通過組織送給前方抗戰的戰士。
可以說,在那個烽火連天的特殊時期,云和人民通過自己的方式,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云和成為浙江抗戰勝利的堅強堡壘。
圖為當年的云和婦女委員會常務理事高彩琴正在接受媒體采訪。
本報通訊員黃澤振攝
原標題: 云和:浙江抗戰勝利的堅強堡壘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