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超市的“仗”,一本民生的“賬”
2015年05月25日 來源: 臺州日報 通訊員 於徐陽文/攝
【摘要】 超級市場一詞來源于英文supermarket,簡稱超市,最早產生于1930年的美國紐約。在我國,超市于1978年被“進口”,當時稱作自選商場。1983年1月3日,中國第一家超市落戶北京海淀區。

  水果攤邊賣刀具,真是摸透了消費者的心。

  超市里設的平價專區。

  每天公布農副產品平價商店的價格。

  

  核心提示

  超級市場一詞來源于英文supermarket,簡稱超市,最早產生于1930年的美國紐約。在我國,超市于1978年被“進口”,當時稱作自選商場。1983年1月3日,中國第一家超市落戶北京海淀區。

  如今,超市已遍地開花,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際連鎖大超市、“自有品牌”超市、本土超市、社區民生超市……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鄭燕華是路橋東方華聯超市的店長,剛上任個把月,之前在杭州物美超市就職。在他看來,杭州等一線城市超市早已呈現出一公里商圈內就存在兩三家的現狀,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在一場場博弈之中,有的黯然退場,有的欣然入局,誰存誰亡就在片刻間。

  在椒江,歐尚、世紀聯華依然人氣旺盛,樂購關門走人,麥德龍強勢來襲。在路橋,超市雖多,但大超市仍有“一家獨大”、“眾星捧月”之感,超市經營者們暗自較勁,做著深耕扎根的工作。

  在這條路上,鄭燕華說,超市歸根結底的作用是方便百姓消費,無論大小,定位均在“民生”二字。 

  第一招:削利讓價

  砍去中間商,價格當起“排頭兵”

  50多歲的陳麗花是一名家庭主婦,去年“迷上”了超市,一改20多年去菜場買菜的習慣,“我發現,超市里的肉比菜場里的便宜。”前兩天,正在東方華聯超市冰柜前挑選豬肉的陳麗花說,“超市里后腿肉每斤賣9.38元,菜場里估計要10元左右。”

  自打發現這個“秘密”后,陳麗花一家5口每日的飯菜均來自超市。她說:“超市每周會發特價商品宣傳單,我都要拿來比比價格。”在一旁挑選白菜的市民王斌臣也舉了個例子,如白菜的價格,就比菜場里便宜了0.4元/斤。就在筆者采訪的當天,超市里掛上“黃牌”的平價產品包括水產、肉、水果、蔬菜等30多個品種。

  超市鏖戰中,“價格戰”是最兇殘的。據相關人士透露,現在超市的總體利潤為10%-15%。如何保證商品低價與低薄利潤空間,超市大多采用“農超對接”的方式。鄭燕華介紹,東方華聯就與仙居岙里片稻米專業合作社、椒江碧綠瓜菜專業合作社、天臺東大果蔬專業合作社、臨海農化德廣蔬果專業合作社等13家農產品基地進行采購對接。

  因此,去年10月份,東方華聯躋身于臺州市首批11家農副產品平價商店之一。鄭燕華表示,根據市政府平價商店農副產品目錄,其中蔬菜有12種,肉蛋有4種,均進行平價銷售。

  怎樣才算平價?“我們選擇了中心菜場、磨石橋菜場這兩個菜場為采價點,再將超市所售賣的平價商品價格與之進行比照,再制定出價格。”鄭燕華說,“通常蔬菜類價格降15%以上,肉、蛋類價格降5%以上。”

  在作為平價超市的半年內,東方華聯向市民讓利近130萬元,其中單肉品類的讓利幅度就達80萬元。

  第二招:醉翁之意不在酒

  買了番茄還需買點肉、海鮮,甚至還有洗發水

  位于路北街道附近的聯商超市剛泰尚品店,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推出幾個農副產品的特價活動。在前階段,農貿市場售價為4元/公斤的番茄,在超市里只賣1.16元/公斤,以批發價來零售,吸引不少“馬大嫂”蜂擁而至。

  “一天就能賣出4000斤番茄。”店長余琳說,相比未做特價活動時,銷量增了一成左右。

  但消費者不清楚,推出特價活動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番茄能帶動其他消費市場,“路過生鮮區時,會經過日用品區域,還會經過袋裝食品區,這些都可能在沖著番茄而去之時,市民順路消費。”余琳說。

  在東方華聯,正中了這一招的余大媽說:“昨天看到超市在做大米的促銷活動,就趕來買米,結果看到茄子不錯,又買了一些。”在余大媽的手推車里,還裝著一桶“買大送小”的促銷裝食用油,一捆生菜,還有火龍果、美國提子等水果。

  賣蘋果還能帶動各類水果刀具的銷售,這在椒江的世紀聯華超市體現得淋漓盡致。水果刀具就掛在蘋果攤點的上方,“刨的、削的、切的,刀具很齊全,的確會誘惑到一部分消費者‘下手’。”正在超市選購商品的葉蕓,只買了5個蘋果,卻買了兩把刨刀,“如果刀具只在工具區域銷售,可能我不會特意過去挑選。”

  第三招:食以安為先

  定點定商,商品可追溯

  在東方華聯的“綠錦豬肉專柜”里,師傅嫻熟地刀起刀落,一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裝袋后遞給了市民劉湘瑜。之所以是這里的老主顧,劉湘瑜看中的就是專柜上掛著的一塊牌子:產品通過國家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HACCP—EC—01:2005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經過檢疫、檢驗,食品安全有保障。

  豬肉專柜以每天20頭豬的銷量,證實著超市生鮮農產品“放心柜”建設的一個成效。在去年6月份,路橋兩家超市生鮮農產品“放心柜”建設已按規范要求,率先在全市完成。根據《推進全省城鎮超市設立生鮮農產品“放心柜”實施意見》,超市經營的鮮肉、蔬菜、水產、禽蛋、水果等“五大類”農產品,必須達到質量安全放心、鮮活程度放心、衛生條件放心、價格計量放心、售后服務放心(“五個放心”)的標準。而建設“放心柜”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證生鮮農產品安全。

  “每天早上,我們有專業的檢測人員,對每個批次進行相應檢測,及時把結果公布出來,顧客買東西時可以在顯示器上看到,產品的安全系數有多高顯而易見。”鄭燕華說,“如果查明是不合格的,將全面清除下架,對供應商要進行處罰。”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生鮮農產品的采購和管理,是超市經營的兩大難點,也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發區。王臣斌選擇超市購物的一個原因就是圖安全,他說:“即便出了問題,超市方‘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不像一些小攤小販打‘游擊戰’,出了問題就沒源頭可追究。”

  第四招:揚長避短

  走專精路線,把“中央廚房”搬到社區邊

  對于注重“快速消費”的消費者而言,大超市是他們拒絕的對象,“如果你要顧客每日花一個鐘頭來超市買東西,真的不現實。他們需要一下班,停車在超市門口,進來買了東西就走。”一些便利商店的負責人表示。

  同時,與市民追求便捷的購物需求不同,許多大型超市出于租金的考慮,要通過超市帶動租鋪的生意,在設計時就會盡量讓消費者繞路,經過租鋪門口。在椒江,一些超市就是“繞路”設計,要想到達一樓的食品區域,必須先經過二樓的日用品區和電器區。

  因此,本地中小超市就避了大超市的“短”,揚了小巧的“長”,不再與大超市比拼規模,而是放棄“大而全”,轉向社區型超市發展。在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后,對商品種類、品牌的選擇更貼近市民,讓市民在方寸之間就能找到所需產品。

  “未來超市將以生鮮產品為主,打造市民的‘中央廚房’,將市民每天需要的菜單進行配菜,方便市民選購。”一小超市的負責人林先生表示,接下來,他們還可能為市民提供一周菜單,并搭配好菜品,市民買回去即可直接烹調。

  也正如當下,十足便利店在人本超市這個大超市的“影子”里,順利地闖入了百姓生活。

  走專精路線的超市,更有針對性地“鎖住”固定顧客。在東方華聯,近來新增烤鴨、壽司等即食產品。鄭燕華說,新增的烤鴨平日能賣到近3000只,周末更能賣到四五千只。

 

原標題: 超市的“仗”,一本民生的“賬”

標簽: 超市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