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把理財產品搬上網臺州傳統銀行發力互聯網金融
2015年04月02日 來源: 臺州商報 吳世淵/文 施波 陶宇/攝

  專家稱,銀行觸網雖晚,但潛力依然無窮

  3月23日,工商銀行高調發布旗下的互聯網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產品,宣告其全面實施互聯網金融戰略,由此引發廣泛關注。

  “余額寶”的蝴蝶翅膀振動了一年多之后,雖然如今關注度及媒體曝光度已不及往日,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實實在在地促使了傳統銀行業轉變觀念,并讓他們觸網發力。處“互聯網+”風口之上,傳統銀行也逐漸意識到,只有融入互聯網金融,才能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他們也開始利用自身資源、信息和技術等優勢后發追趕。

  倒逼促進改革,在臺州的銀行界亦是如此,那么,互聯網金融創業企業所帶來的“鯰魚效應”,又會激發出傳統銀行業怎樣的潛能呢?

  泰隆銀行正儲備人才,謀互聯網金融戰略

  在浙江泰隆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鄭勇的眼中,“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就如一面鏡子,照出了傳統銀行的缺陷。

  “余額寶收益較高,用支付寶賬戶來購買貨幣基金,而貨幣基金的流動性較好、安全性高。”鄭勇說。

  不僅如此,余額寶還將互聯網的簡單、便捷、快速等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才吸收了大量的擁躉,以及他們的存款。

  阿里巴巴這一記“敲山震虎”,影響不可謂不大,傳統銀行在反思之余,也想迅速出手“接招”。

  鄭勇說,泰隆銀行在理財產品上,積累了豐富的資源與經驗,想要破局,也應讓現有的優勢理財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如今,泰隆銀行根據投資者不同偏好,結合“小微金融”,在互聯網上推出了一系列理財產品,投資者可用網銀購買。

  據其網站顯示,有“快贏系列”“錢潮系列”“穩賺系列”等,期限和收益各不相同。另外,風險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圍,據歷年發布的公告顯示,其風險被評定為低或中低級。

  當然,互聯網理財只是銀行吹響“進攻”號角的第一步。

  “泰隆銀行的互聯網金融戰略,也需建立在大量人才儲備的基礎上。”鄭勇向記者透露,目前,泰隆銀行正通過各種渠道,充實其互聯網人才的缺口。

  商業銀行自上而下貫徹“互聯網+”

  臺州本土銀行觸網意識濃烈,而那些立足臺州的商業銀行,也正各自施行著自上而下的“互聯網+”戰略。

  在椒江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的白領劉琦,近期在興業銀行購買了一款“錢大掌柜”的理財產品。

  “在購買之前,我將它與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進行了對比,發現在發售規模上,兩者不相伯仲,在收益上,比余額寶高出一些。”劉琦告訴記者,且出于對傳統銀行的信任,她最終選擇了“錢大掌柜”。

  令她驚喜的是,這款出自銀行的理財產品,已具備了互聯網的用戶體驗。“可以通過手機登錄網上銀行,對產品進行購買、贖回與查閱,非常方便。”劉琦說道。

  像劉琦那樣的投資者在臺州尚有不少,相較五花八門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他們看中的是傳統銀行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與完備的清收機制。

  “這也是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相比的優勢。”興業銀行臺州分行的財富經理鄭志淵告訴記者,互聯網金融尚處于起步階段,準入門檻低,違約成本低,同時,相關法律有待完善,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因此,傳統銀行此時發力,為時未晚。

  記者還了解到,去年6月,興業銀行已與百度達成合作,雙方將在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大數據研究、網絡零售信貸、金融市場、貿易融資等相關領域組建創新合作團隊,共同探索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

  專家

  銀行后起發力

  潛力無窮

  在銀行和互聯網融合的浪潮下,伴隨著許多是非與爭議,作為學院派,臺州電視廣播大學金融學教授陳敏菊,有著自己的見解。

  在談及互聯網理財時,很多人忽略了它的定義,“理財的含義很廣泛,但總體來說,不管是互聯網理財,還是傳統銀行理財,其本質都是金融,這一點應該明確。”陳敏菊補充道,“互聯網理財,則是金融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結合,但就目前來說,金融技術更為復雜,因此銀行雖起步慢,依舊潛力無窮。”

  盡管如此,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一段“不光彩”的過去,那場驚心動魄的“錢荒”,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在監管上,銀行有發行理財產品的需求。首先,理財產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存款;其次,貸款作為銀行的利潤來源,發放貸款則要占用自有資金,而央行對存貸比有嚴格要求,通過理財產品卻可以繞開這一限制。”陳敏菊舉了一個例子,繼續說道,“期限錯配也是一個原因,銀行發行短期的理財產品匯聚資金,然后投向期限較長的項目,這樣就埋下了隱患。”

  在安全性上,陳敏菊也表示,自己更青睞于銀行,“相對互聯網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有這么幾重保障:首先,政府的隱形擔保;其次,銀行也會顧及自身信譽,出來擔保。”

  當然,投資者不能因此高枕無憂。“與存款相比理財產品受益更高,同時風險也相對更高。”陳敏菊說。

  記者手記

  融合大趨勢下

  客戶體驗為王

  過去一兩年,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撕開了傳統銀行業的一道口子。如今,終端零售客戶方面,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構成了巨大的沖擊,然而,對大客戶仍舊構不成吸引力。也就是說,胳膊擰不過大腿,銀行業的根基依然無法撼動。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銀行作為一個大型機構,在組織架構層面,內部部門分工極細,從總行到基層層級眾多,組織架構復雜且僵化,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協調困難,調整不易。互聯網企業相對規模較小,組織結構簡單,比較靈活。

  “倒逼改革”已廣為流傳,其實,這二者并不是在玩“零和游戲”,融合和互補則是未來的大方向,不存在誰取代誰。互聯網的優勢在于客戶體驗與分銷能力,銀行則在于線下經驗以及海量的數據,這是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良好基礎。

  目前,傳統銀行也真正開始了一些大動作。工行推出e-ICBC體系,包括三個平臺:電商平臺融e購、社交通訊工具融e聯、直銷銀行融e行。這是銀行業涉足互聯網的標志。記者認為,銀行不僅要在運營上大下苦功夫,運營理念也要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完善客戶體驗。

原標題: 把理財產品搬上網臺州傳統銀行發力互聯網金融

標簽: 理財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