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出國旅游并不容易。”玉環的錢先生是個“自游行者”,2002年第一次出境游,通過旅行社的朋友安排,坐游輪去了韓國,即使和旅行社掛鉤,他也傾向選擇這種寬松自由的方式。
但在自由行出現前,臺州人出境游和國內其他地方一樣,只有跟團游一種方式可以選擇。“當時來說,出國旅游是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但如今,臺州人逐漸富裕,出國就像國內游一樣快捷簡單,一點都不稀奇。”
語言不通,只能選擇跟團游
對于椒江的蔣先生來說,出國旅游已成了很平常的事。在他的護照上,已有了20多個國家的出入境記錄。
“不過說實話,我更多的是到此一游的心態。”蔣先生說,他上了年紀,到了國外語言不通,他只能選擇跟團游,他形容自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去了海參崴。”蔣先生說,那時候是單位組織旅游,基本上和他差不多年紀的人都走過這條路線。
他覺得,他選擇跟團游的根本原因就是語言問題,僅僅是出關填單就能把他卡住。
有一次去印度旅游,導游也是第一次帶團,沒經驗,出關填單時,導游因為太忙,把填單任務交給了一個實習生。“結果我的單出錯了,全團只有我過不了關。”
“就跟瞎子和啞巴一樣,我完全無能為力。”蔣先生說,還好當時團內有個朋友英語不錯,看他過不了關,就跑過來幫他處理,最終完成過關。
他覺得,他是一部分中老年人出境游的典型例子。“友好國家可能會有人幫你處理一些問題,如果是去一些并不友好的國家,那你出了問題就只能傻在那里了,基本不會有人幫你。”
自由行更能感受當地的風情和歷史文化
“臺州人出境游最早應該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錢先生說,那時以企業家旅游為主,出游的國家也是周邊更多,比如新馬泰,接下來有了歐洲游。
他最早出境游是在2002年,通過旅行社的朋友安排,六個家庭一起坐游輪去了韓國。
在他的印象里,以前有很多人跟團游帶著大包小包,方便面、便攜電器,甚至鍋具都有。“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
錢先生說,比如有些人會準備專用的電器插頭,其實這些國外酒店都有,不需要特別準備,國外的超市購物也很方便,價格也不貴,超市某些商品價格可能比國內都便宜。“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酒店,還有微波爐、制冰機。”
“現在出境游的形態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錢先生說,跟團游已經不是唯一選擇,自由行、自駕游,甚至舍棄旅行社的環節,自己定制一套行程都可以。
“我喜歡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出游。”錢先生不喜歡跟團游。他覺得線路太普通,停留時間短,蜻蜓點水。
他要體會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城市的內在,去融入當地,感受當地的風情和歷史文化。
最近的一次,錢先生和朋友到了美國,自駕游。大都會博物館的藝術朝圣,瓊斯伯勒的尋夢,夜間行車誤闖軍營。一個月,他們從東到西橫穿美利堅。
從自備干糧到刷爆銀行卡
有過旅游經歷的臺州人大都對這樣的畫面印象深刻:頭戴旅行社發的統一帽子,成群結隊地從旅游大巴上蜂擁而出。
“現在出境自助游越來越方便。”蔣先生說,這是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一些國際知名旅游網站開始開設中文網頁,訂房、租車、機票等咨詢越來越多,這給出境游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他認為,現在科技產品層出,出境游對語言要求已經沒有以前那么高,手機就有翻譯軟件。“當然完全沒有英語基礎也不行。”
在他看來,去國外更多的是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比如小費文化,他去美國的時候,到了洛杉磯,酒店會派人來接機,服務員會幫你搬行李,但是這種服務都需要小費。“不給小費就是不禮貌,我們需要適應他們的生活。”
除了旅行方式的改變,臺州人的境外消費能力也在逐漸凸顯,去年國慶黃金周,臺州境外刷卡購物消費總額居全國前列。
“這可能也是一些地方歡迎我們去的原因。”椒江的吳先生是一家國企的退休工人,平時省吃儉用,一個鋼镚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以前每次出去旅游,吳先生和老伴都自備干糧,跟團游就吃團餐,如果自由出行,找不到便宜的小餐店,寧肯忍饑挨餓。“有時候就啃最便宜的面包,一罐礦泉水就解決了。”
這幾年,女兒不斷給他灌輸休閑游舒適游的概念,讓他們想吃就吃想買就買。兩年前,他和老伴報團臺灣游,旅游期間開始刷銀行卡,這樣方便多了。
原標題: 從自備干糧到刷爆銀行卡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