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一小時的采訪,工作電話、辦事群眾讓章敏莉忙個不停。圖為橘鄉社區便民中心工作人員與章敏莉核實社區活動細節。
人物名片
章敏莉,女,1977年12月生,1996年10月參加工作,2006年至今擔任黃巖區東城街道橘鄉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任社區主任,黃巖區黨代表。在她的帶領下,橘鄉社區先后榮獲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范社區、省級文明社區、省級和諧社區、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個人被評為市級優秀婦女干部、市級巾幗建功標兵等。
本報記者洪雨成文/攝
1月21日一早,家住黃巖君悅華庭小區的陳阿姨來到橘鄉社區便民中心,咨詢給小孫女落戶的手續。還沒到中心,她便碰上了在小區巡查的章敏莉。“小莉,我問你個事兒。”沒有公式化的語氣,談話間滿是拉家常般的親切感。
詳細解答了陳阿姨的疑惑,章敏莉又繼續往小區里走。督查物業的保潔工作,到居民中間轉一圈,成了她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回到辦公室后,商量社區活動方案,辦理戶口遷移,章敏莉都盡心盡力,她說:“社區工作雖然瑣碎,但最貼近居民生活。”
耐心+細心,做好群眾工作
東起橘鄉大道,西至環城東路,南以九峰路為界,北抵東官河路。四條道路,勾畫出橘鄉社區的大致輪廓。約40公頃的土地上,生活著1萬多居民,約3000戶家庭。社區里,新老小區結合,城中村穿插其中,市民生活習慣不統一,給社區管理,尤其是衛生管理帶來了難度。
有些居民將公共綠化帶開辟為“自留地”,種蔬菜、施土肥。“對毀綠種菜的居民,章敏莉耐心勸說,擺事實講道理,引導居民主動配合工作,承諾不再占用公共綠地。
在“多城同創”期間,創建工作對小區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門前屋后整潔有序,樓道內無雜物堆積。而在九峰經聯社社員池阿婆家門口,自行搭建的小屋堆滿雜物,顯然不符合創建要求。
年歲已高的池阿婆,看到鄰居不要的雜件,只要覺得有用就會撿回來放門口。要她拆掉這個雜貨屋,她心里不愿。“阿婆有抵觸情緒,我們的工作就不好開展。”細心的章敏莉還察覺到,池家老兩口年紀大了,日常基本生活已有不便,要管好門前的拆除和平整工作,實在有心無力。
帶著耐心,章敏莉三番五次到池阿婆家調解,主動提出由社區幫忙清理,終于說服老人家接受。進行拆違時,她的細心再一次體現。雜亂的小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的小院,“在家門口就能乘涼了,這樣再好不過。”一開始心有抵觸的池阿婆,看到干凈的門口也不禁贊揚。
熱心+誠心,想群眾之所想
橘鄉大道183弄里一戶人家,住著相依為命的祖孫倆。孫子小項今年讀小學二年級,爸爸在他年幼時過世,媽媽已改嫁他人,年近花甲的奶奶沒有固定工作,只靠著打工的一點微薄收入,辛苦撫養小項。
了解到小項的情況,熱心的章敏莉不時帶著生活和學習用品,上門看望祖孫倆。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她及時向街道反映,將小項家納入低保,緩解這戶家庭的艱難情況。小項奶奶動情地說:“章主任平常就很照顧我們,誠心實意幫助我們,我心里非常感激。”
“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到群眾中去,想他們所想。”為了讓社區黨員多參與到社區活動中,章敏莉張羅著建立了QQ群,有什么情況就能及時交流。橘鄉社區的公益活動、巡查活動都會在QQ群內發布,不少社區黨員熱心參與其中,極大方便了社區工作。
都說社區主任是“小巷總理”,管百家事,操千家心。章敏莉的社區工作已邁入了第19個年頭,但她始終保持細心、耐心、熱心、誠心不變,把“社區無小事”掛在嘴邊。和她共事七八年的橘鄉社區黨支部支委王華明說:“從處事稚嫩的小丫頭,到現在干練的黨支部書記,背后是她以辦公室為家的辛苦付出,用一顆真心溫暖了居民的心。”
原標題: 章敏莉:社區事,無小事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