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聯(lián)”、“失蹤”、“走散”、“出走”這些字眼對于家長來說,都是無比恐怖和心驚肉跳的。最近,從各家媒體的報道來看,不管是臺州還是其他省市,兒童走失案頻發(fā)。每個孩子的失蹤,都伴隨著一個家庭的悲劇,作為家長,除了應該及時了解防拐騙、防走失常識,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應該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常做有效溝通,使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

防走失篇
到了年底,孩子放假了,家長們喜歡帶著孩子走親訪友、到超市購物、去兒童樂園玩耍,所到之處都是人多的地方,如果是年齡小的孩子,很容易一不留神就跟孩子走散了,甚至被拐騙。因此,家長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并做好防范工作。
家長可以事先教育孩子走丟后應該怎么辦?
臺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宣教科科長王林生提醒,要避免孩子走散、走失,其實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把自己的孩子看好。但是家長們往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還是沒有看住孩子,導致悲劇,即使最終找回了孩子,但找尋過程中的心驚膽戰(zhàn)和恐懼心理始終揮之不去,而且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陰影。
那么孩子走丟怎么辦?王林生認為,在家長帶孩子出門之前就要反復提醒孩子走丟后應該怎么辦,以及要如何防走丟。很重要的一點,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如果跟父母走散了,一定要留在原地不動,同時,家長尋找孩子時也要留一個人在原地等候,讓孩子回來時能找到家長。
如果要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廣場、游樂園等地,可以事先在孩子的口袋里放一張紙條,寫上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萬一孩子走散了被好心人遇到,可以及時跟家長聯(lián)系。當然,如果能教會孩子記住家長的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那是最好的。
“不過,容易跟家長走散的往往都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會報警,也記不住家長的號碼,所以在孩子口袋里留一張寫有重要信息的紙條非常重要。”王林生說。
還有一項工作家長也可以在平時教會孩子:認制服。這樣如果跟家長走散了,能第一時間找到警察、保安或工作人員,請求他們的幫助,而不是陌生人。在平時的教育中,還可以通過繪本、動畫、視頻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潤物細無聲。讓孩子從書本、視頻中學會保護自己,分辨好壞。
防拐騙,家長各有妙招
除了走失,家長們更擔心的是孩子被拐騙,王林生表示,被拐騙的孩子往往都比較小,不記事,也沒有分辨能力,因此家長們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學會認方向”往往都不太管用,但可以教會孩子他們可以接受的方法防拐騙。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家長們在轉(zhuǎn)發(fā)一條信息,講的是,一陌生人走到8歲小女孩面前說:“媽媽有點事,讓我來接你……”小女孩說:“請報上密碼。”陌生人一下蒙了。小女孩一看他答不上來,趕緊跑了——原來小女孩媽媽為防萬一,跟女兒約定了一個密碼,任何人來接她必須要核對密碼。
同樣身為家長的蔡女士看到這條信息后對這位媽媽豎起了大拇指。“我雖然也擔心孩子會走失、被拐騙,但是平時教育孩子時也只是強調(diào)讓他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跟陌生人說話,結(jié)果有一次在超市,一個陌生人跟他搭話還是成功了。”蔡女士說,雖然當時跟他搭話的人并不是壞人,但是孩子的這個行為表明自己平時教育無效,準確來說,是方法不當。現(xiàn)在,蔡女士根據(jù)兒子的愛好也給孩子設了一個搭話密碼,找人試驗了幾次還挺管用。
王先生有個5歲的兒子,在看了電影《親愛的》之后,他也就如何防拐騙進行了思考,他的妙招就是:給兒子買了一個聲音響亮清脆的哨子掛在脖子上,教育孩子當有陌生人要抱自己或者跟自己說話的時候就吹哨子,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威懾壞人。王先生說,兒子很喜歡吹哨子,每次看到交警在吹哨子就要學,因此他才想到這一招。
防出走、自殺篇
學生出走、自殺,這樣的消息時常出現(xiàn)在媒體上,總結(jié)這些孩子出走、自殺的原因,往往都是“學習壓力大”、“在校被冤枉”、“被老師批評”、“考試沒考好”、“父母責罵”等。這些在孩子們看來是“天大的事”,在生命面前顯得又是那么微不足道。如果父母能給予更多的關愛,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許能避免一個個悲劇的發(fā)生。
家長要多跟孩子溝通,別等到孩子出走了才后悔
1月4日,溫嶺離家出走的小女孩小陳一句“不想回家”,除了能說明小女孩失蹤的原因之外,更透露了家庭原因帶給小女孩一種對家的排斥心理,這一點,從她多次離家出走也可印證。
對于家長們來說,成績、升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應狠抓不放的重點工作,但是同樣很重要的心理問題往往被家長所忽視。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親子溝通師張麗娟認為,小陳這么小的女孩在最需要得到父母關心、幫助和愛的時候,卻寧愿選擇了離家出走來逃避父母,這是一種非常痛心的事實。孩子的內(nèi)心是很脆弱的,作為父母應該反省自己,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有效傾聽孩子內(nèi)心的情緒情感,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她認為,親子溝通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家長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產(chǎn)生沖突的時候一定要民主地協(xié)商,以便達到雙贏的模式來滿足雙方的需求。只有在關系和諧的狀態(tài)下,父母才有對孩子實施教育的可能,學會接納孩子,接納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才會改變。千萬不要等到孩子出走了才開始后悔。
評論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大師”
不過分溺愛,不對孩子說“負面”語言,不培養(yǎng)“茶杯”式孩子
張麗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NGH催眠師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依靠也是最重要的依靠,孩子對父母的話有一種天生的接受性。所以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大師。父母自己的修養(yǎng)和幸福指數(shù)直接影響孩子的將來和幸福感。
我經(jīng)常聽到有一些家長慣用負面性質(zhì)的語言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你真不聽話”、“你真笨”、“你是膽小鬼”、“你像你爸爸(媽媽)一樣好吃懶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做到如父母“所愿”成了“不聽話”、“膽小鬼”、“好吃懶做”之人。
再比如說當孩子在看電視,你想讓他(她)去做作業(yè),對他(她)說“別看電視”,孩子腦子里想的卻是“看電視”。孩子是成功地執(zhí)行了父母的負面暗示,而父母全然不知,孩子可能表現(xiàn)越來越差,而父母這時會更加責備孩子,這樣親子溝通交流越來越困難。
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父母還有一種對孩子過愛的現(xiàn)象,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后他們面對正常的挫折也承受不了。比如:當孩子被石頭絆倒或者從幼兒園、學校回來告訴你,有老師或同學欺侮他(她),你做出的第一反應就是很緊張的樣子,忙安慰,心疼得不得了,替孩子出氣等。那是父母的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
可這樣一來,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fā)展“心理上的免疫力”,所以只能培養(yǎng)出大批“茶杯”式孩子,他們一碰就碎,遇到一點挫折就出走甚至自殺。
再有,父母把自己的需要、主觀愿望和孩子的需要混淆起來,因為自己童年的創(chuàng)傷和未盡事宜等自身的心理問題,而在孩子的身上投入太多的關注。無論表面形式如何,當今父母潛意識中在孩子小的時候拿他們當大人,在18歲以后,卻又拿他們當小孩兒了。所以理念不對,方向不對,溝通和交流就成了一大障礙了。
父母接納自己是一個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才會允許孩子的不完美。對于孩子,父母需要有效的溝通和有效的技巧,學習催眠的語言,如對孩子說:“我不知道你何時會去寫作業(yè)?”而不是直接說:“不要看電視”,這樣,孩子的潛意識中就接納了“寫作業(yè)”的指令。
原標題: 除了學習,還可以給孩子更多關注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