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記者從仙居縣市場監管局獲悉,“假冒里脊肉”抽檢終于有了結果。抽檢表面、檢測項目均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相關要求。執法人員在現場發現的一桶添加劑混合物里,檢測出了亞硝酸鹽,不符合標準要求。
在此前的行動中,記者注意到,這個查處的加工點并沒有市民想象中的“臟亂”,肉類分類擺放,冰柜隔離放置,甚至連加工者都挺注意衛生。根據對現場查處的肉質抽檢結果表明,這些雞肉“里脊肉”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而檢測出亞硝酸鹽超標的添加劑,則是當事人使用各種添加劑,按照配方比例調好后,用來腌制“里脊肉”的。仙居縣市場監管局的朱姓執法人員說:“我們在生產現場并沒有發現亞硝酸鹽,在當事人的配方當中也沒有發現成分。目前,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說明當事人添加了亞硝酸鹽。”
成品“里脊肉”未檢測出來的亞硝酸鹽,卻在不應該存在的調味料混合物中出現。這是為什么?
針對這個問題,記者專門采訪了負責此次“里脊肉”檢測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從檢測結果來看,添加劑混合物的亞硝酸鹽含量為2.4毫克/千克,這個數據并不大?赡苁悄承┱{味料含有硝酸鹽,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被微生物轉化成亞硝酸鹽。”
根據國家強制性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亞硝酸鹽僅允許腌熏肉等制品有微量殘留,限量為30毫克/千克,熏制火腿最高殘留量也不得超過70毫克/千克。但對非有意添加、自然生成的亞硝酸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國家標準》規定限量一般為3毫克-5毫克/千克。
“我們初步推斷,可能是在‘里脊肉’的制作過程中,因為調味料被水稀釋了,亞硝酸鹽含量變得很微小,所以就可能檢測不出來了。”仙居縣市場監管局的一位姓高執法人員分析。
《染色雞胸肉變身里脊肉》后續一
“500萬串”、“占據仙居市場98%市場”……近兩周,仙居雞肉“整容”里脊肉事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焦點。而在這則新聞背后,本報告訴你兩個意想不到的真相——
真相二
吃燒烤,基本吃不到真的里脊肉
本報記者嚴鷹文/攝
日前,記者輾轉聯系到一位速凍食品代理商賈銘(化名)。
在賈銘的朋友圈里,關于假里脊肉的帖子轉發無數。賈銘也轉發了,他在朋友圈感慨這個行業生存的不容易,“操的是賣白粉的心,賣燒烤的里脊肉一箱才賺幾塊錢,罰起來銷售額翻三倍。”
賈銘最后曬出了自己代理產品的三證和檢測報告。“大家打拼多年,賺的都是饅頭的微利,孰輕孰重,大家掂量吧”。
中午時分,賈銘在朋友圈發出這段感言。在此之前,他剛把店里所有涉及“三無”的“里脊肉”清退一空,專心賣代理經營的品牌肉類產品。
記者:這次仙居查出“500萬串”、“占據市場的98%”,你怎么看待?
賈銘:對我來說,沒什么可驚訝的。“500萬串”其實只是一個概念,一串20克左右,其實也沒多少肉,“占據仙居市場98%”,我覺得也沒什么,臺州整個燒烤市場,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情況。
記者:難怪你不驚訝。
賈銘:這種事情其實只是沒有曝光。今年上半年,另一個縣(市、區)已經處理了兩家加工廠,一家罰900萬元,一家罰100萬元,兩個外地老板直接跑路,包括我的部分銷售客戶也有被處罰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的罰單,這些都是三無產品,銷售不得。
記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市場?
賈銘:因為便宜。成本差一半,去菜市場逛逛就清楚了。里脊肉,是指豬、牛和羊脊椎骨內側的條狀嫩肉。雞肉和里脊肉,完全是兩個概念。
記者:這個產業什么時候開始的?
賈銘:誰也說不準,有些年頭了。做這個產業的多是江西籍外地人,一個地方老鄉帶老鄉。雞胸口的肉質鮮嫩,很多人喜歡吃,賣燒烤的就說這個是里脊肉,但其實都是用竹簽串起來的雞肉“里脊肉”。你如果非要問老板,這個是雞肉還是豬肉,他們一般會回避這個問題。
記者:你吃燒烤嗎?
賈銘:我吃,但吃有把握的東西。你看燒烤攤盤子里擺的肉,如果是用塑料袋包裝的,那是老板從小作坊進的貨;如果沒有塑料袋,多半是自己在家串起來的。這些都是三無產品。
記者:肉的好壞怎么看?
賈銘:沒法看,添加劑刷上去,就是保證顏色變紅。這類里脊肉賣得很好,如果不刷成這個顏色,賣不出去的。你注意一下,每個作坊和每家燒烤攤的添加劑配方不同,肉的顏色各有淺淡。很多消費者認為顏色好看,肉的質量就越好,所以,越紅的里脊肉就賣得越好。
記者:那現在,有沒有真正的豬里脊在銷售?
賈銘:有的,不過燒烤攤是吃不到了。豬里脊肉多會在飯店、食堂出現,就是那種正規廠家出的產品,用木簽串肉,上面注明品牌商標。
記者:難道吃不出來嗎?
賈銘:吃得出來,差別其實挺大的,但沒人在意。其實,很多肉不敢打什么肉,有些包裝上畫著一個羊頭,消費者以為是羊肉,原料寫的可能是豬肉。市場無序競爭,正規產品也深受其害。不過,用雞肉,至少算是能吃的肉了。
本報記者嚴鷹
采訪手記
食品案件不等同食品安全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此次仙居假里脊肉的檢測結果是,各項檢測項目符合相關標準。也就是說,這起事件不構成食品安全問題,只能定性為食品案件,因為當事人涉嫌無證生產、以假充真和濫用添加劑。
以假充真,從大處說,是違法的。從小處說,只是當事人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料獲取市場利潤。
濫用添加劑,當事人主要是使用了不該用于肉制品的無鋁泡打粉等添加劑。而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口味比較重的朋友會喜歡在做菜時多加些調味料,這樣的菜肴如果送去檢測,也有可能被檢測出濫用添加劑或含量超標。
添加劑濫用和超標是違法的,但不一定達到“有毒”的程度。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限量,是一個執法的標準,而不是“有害”與“安全”的分界線。換言之,超標不等于有害,濫用不等于有毒。
食品安全的定義有三個層次,即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可持續安全。數量是保證市場的供應,質量是無毒、無害,可持續是對環境不造成污染。監管部門必須將食品安全隱患置于可控之中,在“安全”和“市場”之間尋找平衡點。
打個比方,油條,是老百姓喜愛的傳統早餐之一。今年年初,仙居縣市場監管局的另一場行動瞄準了“無礬油條”,從抽檢結果來看,合格率堪憂,而且,據行業內估算,這樣的油條必須賣到每根4.5元以上,才能不虧本。也就是說,我們從小吃的美味便宜的油條,可能根本達不到現代的食品安全標準。
再比如,現代人越來越推崇純天然的、手工的制品,認為是無污染、無公害的。事實并非如此,就像腐乳、臭豆腐,傳統工藝做法必須經過發酵發霉,這樣的產品檢測出來的結果,也不一定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可是,我們照吃不誤。
原標題: 仙居“里脊肉”抽檢結果檢測項目均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