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是國際聾人節。
大家常常可以發現,隨著家中老人年齡的增加,他們的聽力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對他們來說,輕聲細語根本沒用,一定要大一點的聲音或在他們耳邊說話才能聽到。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聾人,甚至根本無法聽到各種美妙的聲音。
專家表示,如果能夠及時發現,通過規范的干預和治療,很多老人都可以重拾失去的聽力,重新聆聽各種悅耳的音符;很多喪失聽力的孩子可以避免未來成為聾啞人的結局,并且和正常人一樣欣賞動聽的音樂。
20分貝以下聽不到說明聽力有減退
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趙金曉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人們所說的耳聾是指聽力幾乎全失。醫學上一般將聽力下降的情況統稱為耳聾,而不是簡單的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的一點聲音都聽不見。“只要有聽力減退的,都屬于耳聾。”他說。不過為了人們更容易理解,對聽力減退不是很嚴重的患者,醫生們還是更多地用聽力減退的稱謂。
趙金曉表示,一般情況下,判斷是否有聽力減退,就以能否聽見20分貝的聲音為界限。“臨床電測聽檢查能聽見20分貝以下的聲音,一般來說聽力是正常的,特殊情況除外。聽力20分貝以上的,就說明聽力有減退,屬于耳聾范疇。”他說。是否有聽力減退,只要到醫院里做一個簡單的聽力檢測就能知曉。
拖得越久越難康復
趙金曉告訴記者,聽力減退在門診中非常常見。“每天門診都會接診好幾個,甚至十幾個。”他說,其中最常見的兩大類就是老年性耳聾和各種原因引起的突發性耳聾。
老年性耳聾是屬于退行性病變,是人體老化過程中,聽覺器官發生退行性病變所致。對老年性耳聾,治療上幾乎沒有很有效的方法,大部分患者都只能通過佩戴助聽器才能改善。
而突發性耳聾就要復雜得多。不但患者遍及各個年齡段,而且聽力損失嚴重程度有大有小,損失小的有些患者自己根本難以察覺,有些嚴重的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損失絕大部分聽力,甚至全聾。另外,引起突發性耳聾的原因也非常多樣化。受涼感冒、外傷、環境、情緒變化、飲酒、疲勞、中耳炎等都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
趙金曉說,在臨床上,除了少數突發性耳聾會自愈外,大多數的聽力減退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加嚴重,并且拖得時間越久,損失的聽力越重,康復的難度也越大。因此對耳聾的處理原則是四早:“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早康復。”
目前對于耳聾的醫學干預手段主要有三種:藥物治療、佩戴助聽器和植入電子耳蝸。
新生兒盡量做聽力篩查
在聾人當中,有許多都是屬于先天性。對此,趙金曉表示,先天性耳聾大多是由遺傳因素引起,或是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了病毒感染,或誤服藥物,接觸放射線或毒物、新生兒黃疸或其他損傷所致。“小兒耳聾不易早期發現,如果沒有及時干預和治療,將導致這些孩子無法學習語言,最后成為聾啞人。”他說,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及早干預,這部分人絕大多數都可以做到聾而不啞,避免成為聾啞人的結局。
如何能夠及時發現新生兒聽力異常呢?趙金曉說,可以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聽力篩查是指對每一個新出生的孩子,在住院期間進行的聽力學檢測。根據檢查結果,將全體受試者分為通過篩查和未通過篩查兩個群體。未通過篩查人群為可疑聽損傷人群,必須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最終確定是否真正存在聽損傷,以及聽損傷的程度和性質。“如果發現新生兒聽力有異常,就要及時進行干預,避免產生不良后果,影響孩子的未來。”他說。
戴助聽器不丟人
趙金曉在臨床中發現,有很多耳聾老人對佩戴助聽器非常排斥,有自卑心理,不少耳聾老人寧可聽不到聲音也不愿意戴上助聽器。
他認為,這種現象主要源于以前人們對耳聾患者的歧視,以及耳聾老人對助聽器的錯誤認識。
據了解,早期的助聽器大部分是盒式助聽器,樣式難看,體積巨大,攜帶不便,又難以隱藏,佩戴老式助聽器確實會引起一些人的異樣眼光。但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現代助聽器的款式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款式新穎時尚,有像藍牙耳機一樣的耳背式,也有像耳塞一樣可以直接放在耳朵里的隱蔽式助聽器,從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來,佩戴者不會遭致異樣目光。
趙金曉說,老年人聽力減退是正常生理功能減退的一種現象,沒什么好自卑的。加上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聾人的認知和態度也在不斷改善,佩戴助聽器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遭遇不文明的待遇,而且還能夠改善交流不暢的尷尬。
養成好習慣保護聽力
趙金曉提醒,要想保護自己的聽力不受損失,在生活中要注意養成良好習慣。首先要遠離各種噪音。“長期身處噪聲環境下,容易導致聽力減退,要給自己營造一個安靜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減少噪音對聽力的不良影響。”
另外,避免情緒波動過大。情緒波動過大可引起全身毛細血管的痙攣、收縮,造成內耳聽血管血流的嚴重減慢,發生微循環障礙,從而使內耳聽神經缺氧,導致突發性耳聾。
避免亂挖耳朵等不良生活習慣。用發夾、小木棍等不潔器具挖耳止癢,容易損傷鼓膜,引起鼓膜穿孔和化膿性中耳炎等病變,造成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
長時間戴耳機也會對聽覺器官造成疲勞和損傷,從而導致聽力下降,甚至發生耳聾。
原標題: 聽力減退越早治療聽力損失越小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