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下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只有小幅上升跡象,并未出現去年同期的火爆情形。不過,長期以來被普通投資者忽視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量卻出現快速增長。我市理財師表示,結構理財產品的主要優勢是收益率可觀,但是相對較弱的流動性以及較大投資風險是投資者要慎重對待的。
記者走訪我市多家銀行網點了解到,指數掛鉤結構性產品是目前市場上增長最為迅猛的一類產品,尤以掛鉤滬深300指數為主。據普益財富網站統計,前八個月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就已經接近去年全年,僅上周就有20多款結構性產品在售,包括掛鉤利率、掛鉤指數、掛鉤股票、掛鉤匯率的產品。
“這與當前股市回暖預期有關。”我市一家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理財師稱,掛鉤滬深300指數的理財產品主要是銀行通過和券商簽訂收益互換協議來實現理財產品與指數的掛鉤。在目前股市表現較好的情況下,投資者確實可適當留意銀行發行的短期掛鉤指數型結構性理財產品。
據分析,商業銀行在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多為“固定收益+期權”模式,其中大部分本金投資于債券、央票等固定收益率產品,僅拿出一部分本金或者利息投資衍生品比如做空滬深300指數,以作為對沖;至于資金在兩者之間配置的比例則取決于貼現率,即固定收益部分的利率。
“這樣一方面能避免投資者本金因受期權衍生品投資失敗而面臨虧損,另一方面能發揮衍生品的投資效應,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該理財師稱。
“與指數型基金相比,掛鉤A股指數的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都同時降低,適合那些想從股市上漲中獲取收益但又不想承擔太多風險的投資者。”溫州某證券公司財富管理部陳經理表示。不過,從流動性上來說,掛鉤A股指數結構型產品不如開放式的指數型基金,這類理財產品在存續期內,除產品自動終止外,投資者與銀行均無權提前贖回或終止,而開放式基金則在交易日基本能正常申贖。
理財師同時提醒,投資者不能盲目認為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總是安全的、保本保息的,結構性產品的發行提速正預示著銀行理財在逐漸擺脫以預期收益為主的發行形式,銀行理財正朝真正意義上的資產管理轉型。投資者要充分認識到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收益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并不一定能達到銀行所宣傳的預期收益率,在投資前要確認自己能否接受此類產品的收益率浮動甚至虧損。
原標題: 指數掛鉤理財產品走俏市場 提醒:不等于保本收益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