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北大、清華、復旦三所高校按“面向貧困地區專項計劃定向招收”的新生(簡稱“專項生”)人數為740人,較去年增長3倍多,約占這三所學校今年本科錄取人數的7%。以復旦來說,今年新生中有240名專項生,去年只有60人。
“名校寒門新生增3倍”一時成為輿論焦點。
首先,要糾正一些誤讀,復旦招錄的寒門子弟不止這240名學生,但這240名學生是通過教育部的“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名校面向中國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即“貧困地區”)定向招錄的。
這些年,高考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是向寒門子弟傾斜。比如,9月4日國務院剛公布的“國字號高考改革方案”《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部屬高校、省屬重點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農村學生。”甚至要求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
“寒門難進名校”的話題,一直挑動著社會公平的敏感神經。前幾天復旦的袁志剛教授在談“社會流動性下降”的問題時,還舉例說:“復旦大學現在要把補助貧困生的獎學金發出去有點難度,因為真的很貧困的學生已經進不了(復旦)大學,這跟住房、財富有關。”
應該說,“寒門難進名校”是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地域差距拉大、階層固化的大背景下的必然,并非像一些輿論那樣單純歸咎于高考本身,甚至認為高考設計就傾向于有錢人。
但我們必須直面問題。在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之下,農村孩子的學習、生活條件,相比城里孩子要差得多。“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公平,未必就能達到實質公平的結果。事實就是很多貧困地區,多年沒有孩子考入名校,甚至有貧困代際傳遞的趨勢。所以,有必要引入“分配正義”原則,來校正起點的不公平。
在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平權運動中,為補償歷史上因對有色人種的歧視而造成的起點不公平問題,美國引進了“逆向歧視”機制,即以有色人種孩子在招考中予以傾斜。中國目前推行對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孩子的優先錄取,乃至降分錄取,也可以說是某種“逆向歧視”機制,以實現社會公平。
三年前,針對當時中國人民大學宣布將在2012年自主招生考試中實行“圓夢計劃”,優先錄取“家庭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的農村戶籍學生”。東方評論曾發表《“逆向歧視”招生值得廣泛討論》。現在看來,名校對于落后地區、農村地區的招生傾斜,已經形成了更大的社會共識,直接成為國家政策,遠超三年前的“值得廣泛討論”的層面。
公平的制度不可能是抽象的,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需要社會成員反復博弈,達成共識。
近年來,在對高考公平性的指責聲中,隱隱然有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是認為應該向寒門子弟傾斜,一是固執地認為只有“全國一張卷,按一個分數線錄取”才是正義。這兩種截然相反、又都充滿著正義直覺的觀點,讓中國高考改革動輒得咎,任何微小的招錄改革都可能遭到兩個方向的指責。
其實,公平也有許多個維度:“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種正義;定向扶助寒門子弟,優先給他們一些機會,也是一種正義。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對于貧困生、農村生的定向照顧錄取,就是為了打破地域、財富造成的身份的板結,讓更多寒門子弟有上升通道,促進社會公平,在進行這一改革的同時,公眾也該破除“唯分數論”的執著。
原標題: 優先招錄寒門學子分數不是公平的全部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