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縣沙柳街道,舊稱石林。關于石林地名的由來,跟南宋大儒葉夢得有關。
葉夢得被公認為宋代著名的藏書家、文獻學家(目錄學家)、經學家、子學家、倫理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書畫收藏與鑒賞家、文學家和文學評論家。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蘇州長洲(今蘇州市)人。因定居吳興弁山,家有石林園,因自號石林居士、石林山人、石林老人。時人及后人稱他為葉石林,門人、后裔稱他為石林先生。
葉夢得一生經歷神、哲、徽、欽、高宗五朝,出仕哲、徽、欽、高宗四朝。
關于沙柳與葉夢得的淵源,還得從葉櫓一說起。葉櫓一,葉夢得第五子,南宋初年,析居寧海縣南四十里嶼山下,也就是現在的塘岸道村嶼山。元大德年間,七世裔孫再二公遷前店村,又傳三世,至明嘉靖間(1522-1566),葉珍奴之遷葫廬岙村。
據《石林葉氏宗譜》記載:“葉氏櫓一公,字德世,時為朝奉郎,營筑于石林嶼山之下,子孫蕃育,遂肇緱城一巨族焉。歷二百余歲,賢哲間生,至明參議公官名仲賢,為靖難功臣,名炳史,居之喜且稔知合族和睦,孝恭詩書,稼穡克繩祖武,諸大姓中罕與為匹。”
葉氏后裔為紀念其祖,以示不忘本之意,故以始祖的號“石林”命名村居,代代傳承、相延成俗,石林就成了沙柳一帶的地名。
沙柳境內群山環繞,北半部多山,東南部為丘陵平地。清溪從西部入境,自西北向東南到將軍山北麓,注入旗門港。沿溪兩岸寬闊平坦,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村莊大多沿溪兩岸分布,人口稠密。
民國時沙柳前王村人趙禮秀(1889-1950),以好善樂施名聞鄉里。趙自幼聰穎,讀過數年私塾,能寫一般文書。稍長在姑丈手下協理事務。業余向人求教英語,苦學強記,一年后已能用英語會話。1918年,禮秀獨立營生,至董家渡北站碼頭工作,得老板劉洪新(舟山人)信賴。抗戰爆發后,與堂弟禮澤相繼回鄉,熱心鄉里公益事業。
據前王村《趙氏宗譜》載:“趙君棄殖歸鄉,與族人辟門前之園為石林農園,鑿窊水為池,為石林魚池,插柳栽梅,建設學校。”村貌為之改觀。趙為人重信義,曾在滬結識中國窯業公司工程師蔣介范。避亂回鄉時,蔣有樟木箱一只,內藏珍貴物件與黃金,托趙攜回鄉里保藏。抗戰勝利,原籍奉還。黃金與珍物,絲毫無損。蔣感慨道:“趙真夠朋友!”1938年,在朋友資助下,造70噸航船一艘。謀劃經營數年,事業有所發展,添造132噸貨船一艘,將三門竹、木、柴、炭和水產品運銷上海、寧波,運回工業品和南北雜貨。尤其是運銷六殿崗加湖、板樟山、下南山等地的白泥和大山白沙,水運周期約半月一往返,年營運40余次,總運量在5500噸以上。除通甬、滬各埠外尚通溫州、福建等地,運輸大批木材。繁榮了本縣經濟,成為臺州地區航運業的大戶。
沙柳清代名寧海縣南鄉沙簍莊,民國初期改稱沙柳,以其村北靠獅子山,南臨清溪,依山傍水,地多粗沙礫石,盛長柳樹和櫸柳,故名。1949年解放后仍為沙柳鄉,屬寧海縣。1983年5月,沙柳公社劃歸三門縣管轄。1985年改為建制鎮,2013年11月改為街道。
原標題: 三門沙柳地名之由來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