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期間,仙居縣下各鎮路北村的王雪娟一直處于忙碌之中。清晨起床,煮粥、蒸饅頭、收拾屋子、下樓開門,她用一個溫馨、整潔的家,迎接著陸續到來的十多名留守兒童。吃過早飯,孩子們在朗誦《弟子規》、打乒乓球、看書和下象棋中,度過愉快的一天。
被孩子們親切喚作“王媽”的王雪娟今年47歲,是路北村的婦女主任,3年前她一手創辦起“東籬之家”,專門在周末和假期免費收留當地留守兒童。最多時,這里有67個孩子,有的甚至吃住都在這里。
13歲的汪心如是“東籬之家”的第一批“小候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告訴記者,每年暑假自己都會來這里,因為有王媽陪著她和小伙伴一起聊天、做游戲,感覺像家一樣,一點不孤單。
多年前,王雪娟也曾在外務工。那幾年,錢雖賺了不少,但她卻錯過了兒子的成長期,青春期叛逆的兒子和她漸漸疏遠,學習狀況堪憂。思前想后,王雪娟放棄了月入過萬元的工作回到家人身邊,在她的陪伴下,兒子變得積極好學又樂于助人。這段經歷,讓王雪娟開始關注村里的留守兒童群體。
“如果沒有父母及時的引導和照料,我怕他們會走彎路。”王雪娟說,在村里走訪、摸底后,她從2011年開始創辦“東籬之家”。沒有教室,她就把自家位于主鎮區的4層出租房收回;沒有課桌,她向村兩委求助,得到村里支持的購置資金;沒有老師,她從附近的小學請來。從洗衣、做飯到輔導功課、聊天和玩耍,王雪娟自己也當起知心媽媽,全程參與、親力親為。
孩子的歡笑背后,是王雪娟默默流下的汗水和淚水。其實,王雪娟并不富裕,依靠養兔這項主要經濟來源,她勉強維持著“東籬之家”每年至少5萬元的支出。近幾年,養兔收入大不如前,她又用做繡花手工補貼家用。
2012年底,王雪娟的丈夫動手術住院,她夾在醫院和“東籬之家”的兩頭奔忙中不堪重負。有一天回家已是深夜,坐在臺階上,王雪娟忍不住抹眼淚。“有時想,干脆關門放手吧,可一看到那些喊‘王媽’的孩子,就怎么也不忍心。”王雪娟說,當時,下各鎮政府已經翻修了路北村祠堂,準備作為留守兒童的新據點,但孩子們更喜歡“東籬之家”。
同樣給予她力量的,還有社會各界的愛心。書屋里的圖書,活動室的鋼琴、籃球、乒乓球,教室的黑板,都是愛心人士無償捐獻的。民間作曲家、縣文化館工作人員義務前來講課,寧波大學和浙江工商大學的志愿者為他們拍攝郊游照片,并精心裝裱起來。這些都讓王雪娟覺得,在幫助留守兒童這條路上,自己并不孤單。
今年1月,王雪娟開始賣保險。白天,她托志愿者幫忙照看孩子,中午趕回來做頓飯,然后再大街小巷地跑業務,每個月業績時好時壞。賺了錢,她首先想到的是給“東籬之家”的孩子們添置牛奶等營養品和新衣服,而自己穿的還是10年前的舊衣裳。晚上回到家,孩子們奔過來抱住她,所有的委屈和疲累,在這一刻都煙消云散。
在王雪娟眼里,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比什么都重要。最近,又有人找到她,希望高價租用“東籬之家”的房子開設家教中心,因為附近就是鎮里的幼兒園和小學,不愁生源。但王雪娟和以前一樣,選擇了婉拒。
王雪娟說,只要孩子們愿意,不管條件有多艱難,“東籬之家”的大門永遠向他們敞開。
原標題: 仙居愛心媽媽堅守“東籬之家” 給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