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搬離后,龍山島上的房子都已破敗。

龍山海島小區土地才平整好。


2009年,三門龍山島漁民集體移民計劃獲批,但安置小區因村民質疑地基分配不公、集資款存在“空頭支票”等問題,至今還未開建,絕大多數村民仍然租住在別人的房子里
投訴
10年移民夢,何日能成真?
龍山島俗稱為狗頭山島,島上就一個行政村。
1982年,健跳建鎮時,三門縣政府發文,將狗頭山改為龍山。“也許嫌名字太難聽吧。”當地村民談到海島的歷史,曾這樣調侃。
龍山村離健跳港約4公里,島的最北端,距離正在興建的三門核電站僅1公里左右。包括沙灘在內,海島面積約3000畝,島上居民世代捕魚,數十年來人口維持在400—500人之間。
據老人們回憶,龍山島在300年前就有人居住。
“移民的夢,是進入新世紀后才有的。”8月17日,以楊水龍、葉國平等為代表的村民,給本報“民情365”欄目寄來一封信,訴說了龍山人10年移民路的糾結和憧憬。
據楊水龍介紹,從2000年開始,島上陸續有人離開。
2003年至次年,村里第一次向健跳鎮提出了集體移民,但因為當時沒有土地指標,加上省里也停止了有關海島的移民政策,移民計劃沒有出爐就“流產”了。
到了2009年,經過爭取,健跳鎮以高山移民為由,向上級爭取了土地指標。幾番選擇后,選定了健跳鎮蛟頭村的一塊山坡(有部分是良田),計劃籌建一個“龍山海島小區”。
然而,5年一晃而過,小區仍然不見蹤影。
“難道讓我們再做10年的空夢嗎?”19日中午,當“民情365”記者見到葉國平等村民時,他們難掩住激動的情緒。
葉國平說,自從漁民們搬離海島后,都散落在健跳鎮及周邊鄉鎮,靠租房過日子。
因此,這10多年來,村委會也沒有辦公地點,村干部辦公都集中到村黨支部書記葉大撐家。記者在葉大撐家門口,看到村委會的牌子。
“所以,這么多年,不但不能開村民大會,其他所有的集體活動都無法舉行,更不要說農村文化活動。”葉國平說。
那么,龍山村的移民路為何這般艱難呢?村民向記者反映情況時,主要的矛盾焦點集中在宅地基分配上,大家認為不但存在不公和不均,還缺乏透明、公開,也質疑村干部在操作移民工作中,還有徇私舞弊、以權謀私的行為。
走訪
鏡頭1
島上無人居住,斷壁殘垣猶存
19日下午2點10分,在簡單聽取了村民的情況反映后,記者乘上一條小漁船,從健跳港出發,冒雨前往龍山島探訪。
經過近40分鐘的海上顛簸,漁船貼近龍山島。遠遠看去,龍山島郁郁蔥蔥,植被繁盛,雨中顯得格外蔥翠和美麗。
因為漁民離島數年,昔日的碼頭也年久失修,無法使用,漁船只能靠在島上的懸崖下面。記者和村民楊水龍等人,從光滑的巖石上面跳到沙灘上。
這里被村民稱為狗肚子,楊水龍原來的家就坐落在山澗,離沙灘不到百米遠。
別看這百米遠的上山路,非常的難走,原本陡峭狹窄的小路完全被雜草淹沒。一路小心翼翼,記者隨村民爬了近1個小時,終于爬到楊水龍的家。因多年無人居住,房屋已經倒塌,斷墻殘壁掩映在一片綠色中。
在老房中站了幾分鐘,島上蚊子像餓狼撲食似的,紛紛圍攻上來,記者身上一下子被咬了10多個包,紅腫、發癢。楊水龍說島上蚊子毒,吆喝大家趕緊下山。
楊水龍說,現在島上已經荒蕪,沒有一個漁民在島上生活了。整個龍山島也已經完全斷水、斷電,過去供漁民走動的山路也自然消失,過去所有的公共設施也全部報廢。目前,只留下一條小道,供海事部門修建的雷達站值班人員使用。
教育和交通不便捷,是居民離島的主要原因
據村民介紹,從2000年開始,開始有村民離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島上原先有一所小學,2003年被撤并到健跳鎮,有孩子上學的家庭不得不離島,到鎮上租房子陪讀。
“還有就是老人的生活困境,也促使我們必須離開祖輩居住數百年的島嶼。”在離開島嶼的時候,村民王世福用凄婉的語調,給記者講述了龍山島最后一位老人“離開”的情景:
到了2007年,島上的青壯年和孩子基本都離開了,留下十幾位老人,其中71歲的包招松是最后一位“離開”的,他獨自一人留在島上放羊。那年夏天,他突然心臟病發作,墜落在山間的石塊上,當人們發現他的時候,尸體已經腐爛。
之前,也有一位姓戴的老人,突然發病,因有大風浪,來不及送上岸治療,也在島上去世。
“雖然離集鎮不遠,但龍山的交通一直不便。有臺風來或起大風浪,海島與陸地間就不能通航,一旦漁民生病,往往得不到及時救治,這也是我們要求離島移民的主要因素之一。”王世福說。
原標題: 400多漁民何時能實現“安居夢”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