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今年加大治水力度,再現水清岸綠、生態宜居的美麗臺州
門前小橋流水,河塘魚蝦成群,已成為不少市民曾經的回憶。
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直排,垃圾沿河傾倒,門前那一條條會呼吸的河道,最終沉寂下來,成為死水。變黑、變臭的河水,開始影響市民的生活。
讓河水重新活過來,成了臺州市民最急切的期盼。
百姓的期盼,就是政府的目標。這幾年,臺州市對水環境整治的投入,都在逐年增加。從2011年到2013年,全市先后投入了37億元,實施了144個水環境整治項目;今年,共排出了477個治水工程項目,總投資81.90億元。
這一切的投入,都為了再現水清岸綠、生態宜居的美麗臺州。
數據
治水投入逐年增加
2011年實施“鐵腕治水大會戰”。
2012年實施“截污大會戰”。
2013年推出“百項整治工程”。
三年時間,我市先后投入37億元,實施144個項目,強勢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一共鋪設截污管網316.75公里,建成7座泵站,提升改造33座泵站,疏浚河道658.526公里,完成832家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整治。
到了2014年,我市治水項目有477個,年度總投資81.90億元。
包括“治污水”235個,投資48.98億元,涉及污水處理廠工程、泵站建設、污水管網建設、區塊截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生態補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等工程。“防洪水”67個,投資17.56億元,涉及強庫、固堤、擴排等工程。“排澇水”78個,投資4.96億元,涉及城市排澇、斷頭河連通、城市河道疏浚等工程。“保供水”50個,投資8.58億元,涉及開源、引調、供水管網建設改造等工程。“抓節水”47個,投資1.82億元,涉及節水改造、提升等工程。
目前,全市已開工治水項目254項,完成投資14.31億元,其中治污水工程170項,完成投資7.4億元。
案例
投入23.3億元整治東官河
東官河,是連接黃巖區至椒江區河網的主要通道,是溫黃平原排澇骨干河道之一,東官河的通暢,對于屬于臺風暴潮頻發地區的溫黃平原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可是,由于沿岸居民污水排放、垃圾傾倒、工業廢水廢渣排放等原因,東官河的河道防洪排澇功能下降、水質變差,成了一池死水。
作為全市水環境整治的重要一環,東官河整治顯得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日前,東官河綜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省發改委批復。
據介紹,東官河綜合整治工程總體建設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河道整治,含河道拓浚、水閘新建、泵站新建、橋梁改造等;二是水環境整治,包括截污、河道生態綠地與河道濕地建設。
“河道總長17.4公里,總投資23.3億元。”市東官河綜合整治工程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一面拓寬、挖深河道,一面全線截污,并按生態河岸要求治理。
河道,從原先的10來米拓寬至20至50米;排澇,可有效地輸引黃巖城區澇水下泄,24小時降雨不受災,農田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綠化,南官河、東官河、永裕河沿線兩岸綠化17.43公里……
屆時,可增加約23萬平方米的水域面積,提高區域的防洪調蓄和航運能力,改善城區水環境,美化城市景觀。
5年后,大家將看到不一樣的東官河,安然濕地、永寧濕地、山頭涇人文景觀帶……
心聲
治水是項長期工程
葉華杰:目前市里投入環保工作的力度比較大,臺州整體水環境有了較大提升,但是仍然不可以忽略一些隱性的污染。希望治理不是階段性的事情,而是長遠的。
陳謙:大家都向往一個山清水秀的家鄉,都不希望生活在污水邊,忍受著惡臭。但是,光光抱著美好的希望是不夠的。現實中,總有一部分人因為種種原因污染了水環境。政府治水的力度很大,但是,治水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期盼綠水的我們更要參與到治水中去,加強自律,遵紀守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方萍:小時候,身邊到處是可以游泳的河。可隨著經濟的發展,黑河、臭河、牛奶河等代替了清清的河道。雖然經過治理,我們明顯感受到了治水帶來的新變化:河道里漂浮的垃圾,每天都有人打撈;岸邊長期無人清理的垃圾,有了專職保潔員;水質也開始變清……
但是,我覺得治水是系統工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哪里臟了治哪里,應統籌考慮,多個部門聯合,綜合考慮河流上下游、支流、沿岸、城市與農村、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近期與遠期的關系,既能保證社會經濟效益,也能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王子皓:還記得當年,炎炎夏日,晚上拿著手電筒,拿著網兜,就在老家兩米寬的小河里面,抓到鯽魚、鯰魚、螃蟹等。第二天,就可以做一桌的河鮮。而現在小河已經不復存在,即使在村前的大河里面,也已經鮮見魚蝦。希望有一天,家鄉的小河里面還能夠抓到魚,大河里也能夠跳進去游上一圈。
原標題: 投入81.9億元實施477個治水項目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