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近日,在仙居縣下各鎮黃梁陳村,王時明(右二)正在耐心細致地和村民交談。記者楊輝攝
他是普通的基層公務員,駐村36年,在村情復雜的同一個村前后駐了15年。退休后被要求回去駐村,放棄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絲毫沒有怨言。
他就是王時明,今年61歲,退休前是仙居縣下各鎮機關干部。
當“保姆式”干部,駐村一駐就是15年
黃梁陳村是下各最大、仙居第二大行政村,全村有3000多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村情比較復雜的一個村。王時明從1997年開始被鎮里派到這個村駐村,一駐就是15年。在這15年里,他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成了百事通。
36年的駐村工作給他帶來黝黑的臉龐,同時帶來了豐富的經驗和群眾的信任。去年10月份村級組織進行換屆選舉時,黃梁陳村在設計選票時出了問題,等發現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鐘。已經退休不再駐村的他接到以前同事的求救電話,說他對這村熟悉,需要他的幫助。他接到電話后二話沒說,冒雨騎著摩托車到鎮里幫忙。等他們忙完的時候,已是凌晨兩點多了。
對于這些,王時明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普通,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同事眼中,他是個永遠沒有結束的逗號,工作日夜不輟、親力親為,也因此被同事調侃是黃梁陳村的“保姆”。即使不在這個村駐村了,只要村民來鎮里辦事找他幫忙,他總是熱情招待,幫忙帶路指引,盡可能讓村民辦事方便些。“只要一想到有些事是為了村里好,我就停不下來。”王時明說。
“去年因為工作原因,王時明不在我們村駐村,村里各項工作都感到很吃力。今年村莊整治、‘五水共治’等重點工作多,我們向鎮里要求已經退休的他回來駐村。他二話沒說,就回來了。”黃梁陳村黨支部書記陳愛珍說,王時明是她見過最好的駐村干部,有他在,工作輕松不少,就像家里請了“保姆”一樣。
今年4月15日,黃梁陳村全體村干部在給途經村里大約1500米長的永安溪沿溪大道上的泥巴進行清理。王時明和其他村干部一樣,拿著鐵鍬干了起來,午飯也是在勞動現場吃的。從上午10點一直清理到下午6點多,手都磨出了水泡。期間村里的部分干部還沒結束就回去了,他還像老黃牛那樣在那干著,沒有絲毫怨言。
抗臺風時,他始終堅持在一線,中間片刻不得休息;拆遷時,他幫助家里沒有勞動力的村民搬東西;計生“三查”時,他主動上門做工作……
做群眾貼心人,把3000多村民當親人
記者了解到,光在黃梁陳村駐村的這15年里,王時明總共走訪了3萬多人次,摘寫了厚厚5本村情民意日記,那些在外經商、打工的人對他也是“熟門熟路”。他能叫出大多數村民的名字,村民也基本上認得他。
下各鎮宣傳委員、擔任黃梁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鄭劍文說:“王時明真正把這村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村民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村民對王時明的認同和接納也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而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熟悉和磨合。今年58歲的村民陳乾方告訴記者,前幾年他在外經商,每年過年回家王時明都會上門拜訪,一方面是向他講述上年度村里的發展狀況和變化面貌,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在外商人為村里的發展盡點力。
“剛開始幾年都沒人聽他的,你說誰會相信一個外人?”黃梁陳村村委會主任陳太輝回憶起當時王時明遇到的困難,“好幾戶人家都只是嘴上答應,并沒有實際行動。出錢的也在敷衍,拿出幾十元、幾百元。”但是王時明沒有氣餒,一邊動員村民參與村莊的規劃和改造,一邊跟鎮里要項目。隨著村內水泥路修起來,路燈、村辦公樓、老年公寓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起來,村里人開始相信他是真正為村里做事情的,慢慢地也都把他當成“自己人”。后來,村慈孝基金設立時,還沒等王時明開口,很多村民就主動捐錢了,有幾個還捐了幾萬元。
今年已經84歲的陳阿婆告訴記者,每次遇到王時明,他都要詢問她最近的身體狀況,并說如果有需要的話都可以告訴他。
王時明的手上有一本通訊錄,那是村里在外人員的聯系方式。仙居縣人大代表、黃梁陳村支部委員陳建陽說,村里的人都愿意聽他的話,覺得有時候他的催促更像家里人的嘮叨。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