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一紙《食鹽專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廢除令,引發了公眾對食鹽加碘的大討論。尤其是一則“全民補碘20年致碘過量”的傳言,更是將碘鹽推至風口浪尖。
臺州市民補碘多年,真的過量了嗎?借著即將到來的5月15日“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記者進行了采訪。
部分市民青睞無碘鹽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市場上賣的食鹽品種分為三類,分別是加碘精制鹽、低碘鹽和無碘鹽。部分無碘鹽上特別標注了“適合甲亢者和碘過敏者”字樣。市民李麗說:“平時一般都在小賣鋪買鹽,逛超市時也會帶些回家,買的通常是加碘鹽。”
市民毛晴晴喜歡買低鈉鹽、竹鹽,就是不愛買加碘精制鹽,她告訴記者:“以前買的是加碘鹽,現在喜歡買低碘鹽,因為家里經常吃海鮮,想想應該不缺碘。”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當中也有部分人表示“家中吃的是非加碘鹽”。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目前,我市已公布的非碘食鹽供應銷售點共有119家,在多數大小超市里都能買到無碘鹽。
臺州3次下調食鹽含碘量
有傳言稱,原衛生部曾對我國沿海四省市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過度強調補碘已經導致市民碘過量。不過,記者在國家衛計委網站上未發現此項消息。
事實上,我國食鹽的含碘量經歷過多次調整。在2004年以前,我國的食鹽含碘量平均值為40毫克/千克;2004年,這一標準調整為35毫克/千克;2011年9月,原衛生部又要求食鹽碘含量平均值下降至20-30毫克/千克,各省、區、市在此范圍內可自行調整,碘含量允許的波動范圍為平均值±30%。
“按照國家關于碘缺乏病病區劃分標準,我市9個縣(市、區)曾經均屬碘缺乏危害地區,1995年臺州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了食鹽加碘。”市疾控中心地媒科主任醫師賴江說,結合臺州人“靠海吃海”的特點,我市也曾3次下調食鹽含碘量,目前,采取的食鹽加碘標準是18-32毫克/千克。
不過,賴江也說,碘與金、銅等元素不同,不會在體內蓄積,一旦過量就會通過尿液排出,一般不會出現碘過量的情況。
市民體內碘含量適宜
每年9月、10月,由市疾控中心牽頭,我市會在各個縣(市、區)抽200名8歲至10歲兒童進行尿碘檢測。
“這一階段的兒童是碘缺乏重點人群,也由此可反映出全市范圍內市民的碘缺乏情況。”賴江說,多年來的檢測數據顯示,市民人體碘含量在100微克至200微克,保持在碘營養適宜水平,這與堅持食用加碘鹽密不可分。
據了解,碘缺乏除了會導致甲狀腺腫大(俗稱“大脖子病”),還會造成兒童腦發育障礙。但碘過量,同樣對人體健康存有潛在危害。
臺州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醫生馮萍告訴記者,現在患甲狀腺結節、甲亢等甲狀腺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多。
“甲狀腺疾病的成因比較復雜,跟環境、飲食、情緒等相關,碘的攝入量僅僅是其中一個因素。人體內三分之二的碘存在于甲狀腺中,碘不足或者碘過量都會導致甲狀腺問題,因此關鍵是要做到科學補碘。”馮萍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