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節日病"躲進"青紗帳" 18種隱蔽手法挑戰"五一"反腐
電子禮品卡變身“送禮神器”;賓朋宴請提前操辦、分批進行;機關內部食堂設高級包間公款大喝……“五一”將至,網友曬出18種隱蔽手法挑戰愈來愈緊的節日反腐工作。
“稍一放松就會反彈,必須再緊緊扣”。近日,中紀委駐會副書記赴地方調研時,針對“五一”期間可能出現隱性腐敗行為作出強調。4月24日,全國檢察機關反貪部門重點查辦行賄犯罪電視電話會議上,檢察機關表示,將進一步加大懲治行賄犯罪力度,保持懲治行賄受賄犯罪高壓態勢。
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分析說,節假日期間一直是腐敗問題的高發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群眾拓寬了監督渠道,但也令腐敗本身披上“隱身衣”、鉆進“青紗帳”,花樣不斷翻新。“節日病”的變異給查處、取證帶來了新難度。
網購送禮發票隨意開助長隱性腐敗
“網購,快遞,一條短信完成送禮過程,電子禮品卡成為送禮首選。發票隨意開,套現也容易,電子禮品卡給‘公款送禮’穿上隱身衣。五一臨近,電子禮品卡或成反腐新方向!”網友“儇儇一裊楚宮腰”的留言引來不少共鳴。
前不久,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在“每月e題”欄目邀請網友曬一曬身邊披著“隱身衣”的“四風”問題,揭露曝光那些改頭換面的腐敗手段,得到網友們積極響應。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網友們曬出18種隱蔽手法,包括送禮改送電子禮品卡、公款吃喝從大酒店轉到小區私人會所、公車私用變私車公報、巧立各種名目濫發私分獎金等等,給今后的反腐工作提供了新方向。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和整治“四風”措施的出臺,“節日病”有所收斂,但卻沒有完全消失殆盡。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認為,和傳統反腐工作相比,現在反腐的一個特色就是渠道更廣。“除了正常的紀檢監察之外,還有網上舉報等渠道。動員社會力量進行反腐,讓老百姓通過電話、網絡進行舉報,這跟之前相比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現代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給為公眾進行社會監督舉報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給腐敗提供了新手段。汪玉凱指出,“現在的狀況是一方面我們不斷地加大反腐力度,另一方面腐敗本身也在花樣翻新,不斷的變化手法。”
從中央到地方給節日反腐“緊緊扣”
“根據前幾年的經驗,節假日期間確實是腐敗問題的高發期。”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李成言教授也坦言,對于平時找不到機會給領導送禮送錢的人來說,節假日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此,每逢節假日也成為預防腐敗的關鍵時期。
為避免“五一”期間“四風”問題反彈,本月初,中紀委就進入了“五一”“倒計時”,下發通知打招呼,告知各部門各單位,“五一”重查公款送禮等“四風”問題。此次調研中,中央紀委領導同志也強調,“五一”假期臨近,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有可能穿上“隱身衣”,以更隱蔽的形式出現,稍一放松就會反彈,必須再緊緊扣。
各地紀委也紛紛出招,采取異地交叉監督、點名通報、電子取證等方式查處“隱性”腐敗。山西省紀委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五一”期間監督檢查工作,抽調各市紀委常委任組長組成檢查組,對全省11個市開展異地交叉監督檢查;四川省成都市紀委專門發出通知,嚴肅查處黨員干部違反"五個嚴禁",發現問題將點名道姓通報曝光;黑龍江紀委則要求“五一”監督檢查不留盲區死角,采取發票倒查、電子取證等方式對隱形的“四風”問題、變相的違規行為進行集中整治。
專家:預防“節日病”重在形成習慣
李成言認為,中央不斷地在節假日進行治理、提出政策,甚至給出一些警示,能夠起到一種預防作用,防止大家在節日期間按照習慣的方式去“探望”領導,并借機行賄受賄。
他指出,中央對反腐尤其是節假日期間的反腐問題三令五申,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官員能夠形成一種習慣和文化,讓大家清楚地明白“在這個時候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廉潔文化比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更加重要,在未來也將看到其成效。
對怎樣根治腐敗,尤其是“節日病”,汪玉凱認為方法從根本上來講只有一條,就是加大對公權力的約束,用法治來約束公權;要減少公權力能夠腐敗的范圍,能通過市場來解決的問題就不要行政手段,減少權錢交易的空間。“反腐敗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只有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才能使各種形式的腐敗現象都無藏身之處。”
小鏈接:網友曬18種“四風”“隱身衣”
送電子禮品卡;送各種名目卡;送假字畫再高價拍回;分批宴請、提前操辦;從大酒店轉到小區私人會所;內部食堂設高級包廂;舊瓶裝新酒;私車費用公家報銷;司機掛名新車;以下鄉之名;低價拍賣公車;搞空殼企業;在下屬單位走賬;巧立名目發福利;退休后尋租;改制成私企;讓私企給身邊人好處;讓親朋頂包拿項目。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