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臨海市博物館來了兩位來自明朝的“新成員”。它們來自明朝,一為嘉靖四十年的“奉天誥命碑”,一為嘉靖四十一年的“諭祭文碑”,都有著400多年的歷史。
自文革以來,這兩塊墓碑命運頗為“坎坷”,它們曾被盜墓者破壞,曾被砌入林場食堂門楣,曾被遺棄于荒野……
把兩塊明朝墓碑帶回博物館的是彭連生,他是臨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的副所長。不過,這兩塊墓碑的“回家”之旅有些漫長。
驚
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墓碑不見了
第一次見到它們的場景,彭連生仍記憶猶新。1991年,在臨海牛頭山水庫林場食堂的門楣上,他注意到兩塊與眾不同的門梁石。他隱隱約約看到,兩米來長的石頭上刻著一些字。
“這絕不是普通的石頭。”這樣的念頭在彭連生的腦海一閃而過。他開始一遍遍地翻閱史料,一次次地咨詢村民。終于,石碑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了。
“經專家鑒定,它們都是明代的碑刻,有著400多年的歷史。”彭連生說,這兩塊石碑原立于臨海市牛頭山灘溪鳳凰山石馬坦,是明弘治十八年進士蔡潮的墓碑。文革時期,墓碑被毀,碑座成了水庫的一部分,平整的碑身被砌入林場食堂的門楣中。
此后,彭連生一直關注這兩塊墓碑的去向。2005年,林場食堂被拆除。當彭連生得到這個消息時,墓碑早已不知去向。
“那時,我托人在村子里四處打聽,問得村民們都煩了。”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后就有好消息傳來,曾有村民在牛頭山水庫附近的荒地上見到過墓碑。
彭連生整理好行裝準備來拓碑,卻沒有找到墓碑的蹤影。2013年6月,彭連生再次來尋找墓碑,可又一次空手而歸。
喜
兩塊明代的“大家伙”被運到臨海市博物館
2013年冬天,彭連生接到一個電話:墓碑找到了!
在牛頭山水庫旁的茅草堆中,彭連生看到了兩塊墓碑露出了“頭”。“別小看它們,一塊墓碑就有700來斤重。”他估摸著,每塊墓碑約有2米余長,寬度約為1.3米,厚度在10厘米左右。
彭連生告訴記者,經鑒定,這兩塊墓碑一為嘉靖四十年的“奉天誥命碑”,另一為嘉靖四十一年“諭祭文碑”,均為蔡潮的兒子蔡云程所立。
煞費苦心找到的“大塊頭”該如何處置?彭連生想給它們找個新“家”。幾經波折,他找到了牛頭山水庫林場的相關負責人,他們同意將墓碑運回臨海市博物館。
3月11日,彭連生帶上一幫工人,來接兩塊石碑。眾人使出渾身的力氣,墓碑只“挪”了一小步。所幸,在附近村民的幫助下,一切進行得挺順利。
“石碑得放在通風處,若是遇上水泥等材料,很容易受損。”彭連生說,接下來,他們要想辦法好好安頓這兩塊墓碑。
憂
還有兩塊散落民間的清代石碑沒運回
這邊,彭連生剛尋回失落多年的明代古碑,那邊,他又有了新的任務。他告訴記者,在臨海西郊一帶還散落著兩塊清代的石碑。
彭連生說,經過博物館專家初步鑒定,這兩塊石碑,一為清康熙四十九年立的“新升浙江寧臺黃巖總鎮都督王公功德碑”,一為雍正九年七月立的“臺州知府江承玠去思碑”。
“在考察中,我得知這兩塊石碑被一位朱姓的村民砌入豬圈。”整日與豬為伍,彭連生怕石碑的棱角和字跡會被磨平。“我得抓緊時間,把墓碑搬回來。”彭連生希望,更多的文物能得到保護。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