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主要城市的房價仍舊呈現普遍上漲的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的70城房價數據,與上月相比,11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上漲的城市有66個,與去年同月相比,上漲的城市繼續保持69個,房價的環比漲幅進一步收窄。與此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國民經濟中市場的主導地位。與單純圍繞房價展開的行政性調控相比,人們開始更加關注房地產市場管理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
環比漲幅進一步收窄
盡管一、二線城市在年底紛紛出臺房價調控措施,但11月份,全國主要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仍舊呈現普遍上漲的態勢。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價格出現環比下降的城市僅有1個,持平的城市有3個,上漲的城市有66個。價格出現同比上漲的城市連續第三個月保持69個,下降的城市有1個。無論是新建商品住宅還是二手房市場,依舊保持漲勢。
雖然漲聲不斷,但繼10月房價環比漲幅收窄后,11月的環比漲幅進一步收窄。
初步測算,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平均漲幅為0.6%,比10月份的環比平均漲幅收窄0.1個百分點。分城市看,北京、上海、廣州3個一線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漲幅比10月份有所縮小。二、三線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漲幅比10月份收窄的城市達到29個。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在解讀11月房價數據時表示,11月房價環比漲幅整體繼續收窄,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期房價上漲較快,二套房交易成本提高,保障性住房供應增加等因素。據統計,1-11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0.8%,增速比1-10月份回落了1個百分點。
城市供求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一線城市延續前兩個月的漲勢,繼續領漲全國,11月的房價同比漲幅仍舊保持在2字頭。其中,上海漲幅最大,達到21.9%,北京、深圳、廣州列二至四位,分別為21.1%、21.0%、20.9%。
大部分城市的同比漲幅雖然繼續擴大,但近幾個月的同比漲幅擴大的勢頭明顯見緩。初步測算,9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平均漲幅比8月份擴大了0.9個百分點,10月份比9月份擴大了0.7個百分點,11月份比10月份擴大了0.2個百分點,呈現逐月縮小態勢。
同比漲幅擴大勢頭減緩,在劉建偉看來,主要是隨著一些城市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近幾個月房價環比漲幅連續收窄所致。
隨著一線城市率先拉開了地方調控升級的序幕,眾多二線城市紛紛跟進,11月份,武漢、南昌、沈陽、廈門等近20個二線城市收緊了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主要措施包括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以及延長非戶籍人士限購年限。
不過,與一、二線城市維持較高漲幅相比,三、四線城市價格相對平穩,房地產市場出現分化,整體市場冷熱不均。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認為,一、二線城市聚集了過多的資源,需求集中,而供給和存量相比需求都短缺,在目前的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一、二線城市漲幅較大,三、四線城市平穩甚至冷清。
“商品房歸市場保障房歸政府”
多年來,限購、限價等行政化色彩濃厚的調控手段密集出臺,卻讓房價陷入“屢調屢漲”的怪圈。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中國經濟改革方向,明確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未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將會顯著提高,意味著要更多地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減少政策“有形之手”的干預。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涉及房地產的內容不多,但房產稅、增加供應等應對當下樓市問題的很多措施都提到了。整體來看,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正在形成。”張大偉認為,隨著改革的落地執行,房地產市場有望回歸平穩。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方針指引下,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房價的房地產調控只字未提,只提出“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調整供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積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如往常一樣強調調控,而是將目光聚焦在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設上,這無疑是在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此,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表示,強調政府在保障房方面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反映出解決住房問題思路在轉變,即“商品房歸市場、保障房歸政府”。
回顧過去兩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1年提出堅持調控不動搖,促使房價合理回歸;2012年提出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而今年則沒有提房地產調控。循著過去十年高頻率、大力度地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歷史軌跡來看,毫無疑問,這是在房地產市場管理方面的重大進步。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