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市國華珠算博物館全程參與珠算項目“申遺”,提供一手資料
記者 陳珍琳
4日,好消息傳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珠算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時5年,珠算項目申遺成功,這也有臺州的一份功勞。
“臨海市國華珠算博物館全程參與了珠算項目申報文本的編著工作及宣傳片的制作。”臨海市國華珠算博物館館長雷國華說,“申遺”過程中的一些資料和宣傳片,都來源于臺州。
不少珠算項目“申遺”的一手資料來自臺州
臨海市國華珠算博物館位于臨海深甫西路,擁有各式各樣的算盤、算具1300余種,珠算史料1000余件。
“就全國而言,以珠算收藏、展示、研究為一體的專業博物館,我們是佼佼者。”雷國華說,每年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算盤收藏家和珠算研究者來博物館里參觀。
“早在2007年,中國珠算協會的一些專家專程趕到臨海,拍了一組宣傳片。”雷國華說,連續好幾天拍攝的宣傳片中包含了珠算的發展歷程、運算技巧、文化內涵等。
2009年,中國珠算項目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時“申遺”并未成功,申報的材料也是一改再改。
“在博物館拍的這組宣傳片成了珠算項目‘申遺’的一手材料。”雷國華為此格外驕傲,在整個珠算項目的“申遺”過程中,無論是文本的編著,還是宣傳片的制作,博物館都提供了很多素材,作了不小的貢獻。
“中國人噼里啪啦地算了上千年,用的都是這些算盤珠子。”在雷國華看來,算盤是中國的國粹,珠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珠算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申遺’成功是對珠算文化的第一大肯定。”
“申遺成功喚醒了珠算文化,我們更要傳承”
“二下五去三”、“七上二去五進一”、“八退一還五去三”這段珠算口訣,10歲的金心怡格外熟悉。但在臺州,像金心怡一樣學過珠算的小學生寥寥無幾。
“目前,大部分學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珠算課程。”臺州市教育局基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珠算還是我國小學數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珠算被取消。
不僅僅是學校,還有銀行、會計事務所等機構,算盤也快被遺忘了。“用計算機多方便”、“買算盤,打著燈籠都不好找”……這樣的話,記者在采訪中聽到不少。
“其實,算盤和計算機并不沖突。”雷國華告訴記者,珠算不僅僅是擁有算數的作用,在練習過程中,還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持久力和拓展思維的效果。
“我打算在臨海開設一個珠算教學點。”雷國華說,“申遺”成功只是“喚醒”珠算文化的起點。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將珠算停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而是把珠算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