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運動生理學家貝利曾風趣地說:“如果有誰能把運動裝進膠囊,我相信它一定是世界上賣得最好的藥。”的確,我們都知道運動對身心健康有諸多好處,但又常常因各種理由“懶得運動”,或者認為運動只是健康的“選修課”而沒能足夠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干事布倫特蘭博士在2002年世界衛生日的報告中指出,運動不足或久坐是全世界引起死亡、疾病和殘疾的前十項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約有190多萬人的死亡是由于體力活動不足造成的。目前,國際權威機構研究顯示,運動至少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癥等25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輔助治療,甚至是有效治療手段。比如,運動可使冠心病和中風的風險減少35%,使糖尿病的患病風險減少50%,使直腸癌、乳腺癌等減少20%~40%,骨質疏松減少83%。
目前,缺乏運動絕對是大多數人的常態。國外普遍觀點是,科學適量的運動是指每周從事中等強度和持續30分鐘以上的運動至少5次以上,或大強度和持續20分鐘以上的運動至少3次以上,且持續6個月以上。相反,把每周大強度累計活動時間不足20分鐘,或中等強度累計不足30分鐘確定為“沒有運動”,把活動水平低于科學適量運動而大于沒有運動之間的狀態稱為“缺乏運動”。按照以上標準,美國目前約有45%~60%的成人運動不夠;加拿大有63%的成人缺乏運動;我國至今尚缺乏全國范圍內的國民體力活動狀況調查的權威資料。
那么,怎樣才是科學、有效的運動呢?首先,需要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需要,選擇適合的項目,制定適宜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以老年人為例,可先選擇負擔體重少的游泳、騎車等項目,也可選擇戶外散步、健步走等兼具健身健心的綠色運動。中年人則可適當選擇運動強度稍大的有氧運動等。其次,運動健身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能否養成良好運動健身習慣。根據健康行為科學的研究,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缺乏運動的行為,或是堅持運動行為,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個規劃。一是制訂學習計劃,通過不斷學習,更多地掌握和了解運動健身知識。二是客觀地了解和評估影響自己參加運動的因素,然后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例如,知道自己不喜歡一個人運動,就可以多約幾個朋友或家人一起運動,以尋求心理支持;知道運動場地設施距離自己比較遠,交通不方便,或者花費較大,就可以主動選擇那些根本不需要專門活動場地,也不需要任何花費的快步走、慢跑和郊游等。三是為自己制訂一個科學合理運動健身計劃,不斷檢查和評估運動鍛煉的效果,甚至可以自我獎勵,以增強自己的運動自信心。
健康是人生的寶貴財富,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你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運動,拒絕健康生活方式!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