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攤理財12%高收益存陷阱 銀行托管當幌子
我們都知道,理財產品一般都在銀行購買。殊不知,現在隨便一個“地攤兒”,都開始售賣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甚至高達12%。“地攤兒理財產品”現在已經出現在大街小巷,隨時能看見100萬元的起賣,隨時能聽見“穩賺不賠”的叫賣。但是,你真的敢買嗎?有媒體報道,到處叫賣理財產品的多為民間機構,銷售人員往往零底薪,提成甚至等同年化收益率。其就職的公司多半是空殼,一般掛靠一些大型的銷售機構,找到客戶后為其介紹產品,頗有些空手套白狼的意味。這一批來路不明、號稱年化收益率高達12%的理財產品靠不靠譜?投資者應該如何辨別真偽、防范風險?(據《投資與理財》)
目標為高凈值人群
雖然這些民間理財機構多在街邊叫賣,但其目標客戶卻往往是高凈值人群。他們的辦公地點往往在城市中心,如北京的金融街、國貿CBD、高檔寫字樓附近。之所以支付如此昂貴的租金,其目的就是為了樹立高端形象,讓更多的人相信他們的實力。相較于其他投資擔保公司、小貸公司、典當行、P2P,他們更顯高調,而起賣點高達100萬元的理財產品則更吸引眼球。
他們一般都聲稱為國企背景或者有官方背景企業擔保,產品收益較為確定。一些年化收益率12%的高端理財產品,只需你掏出10萬元錢。他們就這樣給客戶畫著大餅,雖然誘人,但大多數人卻望而生畏。
12%高收益暗藏陷阱
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只有4%-5%,信托產品平均年收益率也已經下滑至8%左右,而民間理財機構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卻高達12%。他們為何敢如此叫賣?主要原因是民營企業從傳統金融機構融資困難,不得不求助于民間資本。對于民間資本來說,資質相對好的企業被銀行等傳統機構掌握在手中,來找自己的企業風險相對較大,故而相應會向融資方提出比傳統金融機構高的收益率水平。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在產品的說明書上并未看到有保本保收益的字眼,從頭至尾都是“預期年化收益率”。這也就意味著,12%只不過是一張畫得漂亮的“餅”,至于到底會不會真的天上掉餡餅,誰也不知道。其實,在過去的理財糾紛中,有不少投資者都是栽在將“預期”理解為“固定”上,最后因為沒有證據證明銷售方不實宣傳,而不得不承受損失。
銀行托管不等于監管
這些民間理財機構從業人員在推銷產品時,往往以資金在銀行托管來混淆安全概念。但事實上,銀行托管并不等同于監管。銀行資金監管是指交易市場通過銀行進行監管,專款專用,買賣雙方一旦達成成交意向并完成交易,銀行接到雙方成交指令放款給賣方,很好地規避了部分交易商的信用風險。而銀行資金托管,是指在銀行開立托管賬戶,資金存入銀行,但是銀行沒有劃資權、指令權,只是對賬面資金進行監管。二者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千萬不要被“銀行托管”忽悠。
民間理財機構之所以如此瘋長,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市場監管。而民間理財從業人士對監管方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工商部門,有的說是法院、公安機關,有的說是發改委。雖然不能盡信,但民間理財公司操作產品是否盡職盡責,的確很難調查監督。
專業人士建議,對這類理財產品,要么不買,如果要購買,就一定要詳詳細細地作調查,盡量在正規機構購買理財產品。要仔細閱讀與理財產品相關的法律文件,對投資決策有影響的口頭承諾都要落實于書面形式,購買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當的理財產品。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