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構性理財產品 收益與風險并存
理財大課堂
在銀行發行的潛在高回報理財產品中,結構性產品往往看上去較為復雜,弄清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區間、掛鉤對象等,才取得不俗的回報。
進入下半年來,結構性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發行的一大主力產品,而不少投資者雖然看中其較普通產品更高的潛在投資收益,可是較普通理財產品也有更高的投資風險,也讓這部分投資者望而卻步。
據普益財富統計,除傳統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大戶外資銀行外,中資銀行正逐漸開始加大結構性產品發行力度,其結構性產品的占比由2012年的28.86%上升為今年以來的44.81%。
一家國有銀行理財師王女士告訴筆者,結構性理財產品雖然較為復雜,但總體來說分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三類。由于其具有相當高的收益演示,因此很多消費者忽略了蘊含的風險。掛鉤標的豐富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優勢,包括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債券價格、商品價格、基金,以及各類指數、費率、信用等。
選好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要考慮三個問題,一是測算產品收益區間,預估可能收益。二是產品觀察期越多,高收益可能越大。三是掛鉤對象集中性越高,獲取高收益越有可能。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