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勝利和他的地球儀。
原標題:把《新聞聯播》里的地球“搬”出來
溫嶺一石匠花8年工夫磨出一個近1噸重的花崗巖地球儀
記者 陳佳樂/文 通訊員 朱海偉/攝 溫嶺城東街道巖下村一位普通的村民,在過去的8年時間里,制作了一個直徑1.4米,重960千克的花崗巖地球儀。 今年10月初,這位村民拿到了由世界紀錄協會頒發的“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巖地球儀”紀錄證書。 他叫蔡勝利,今年57歲。 他想把《新聞聯播》里轉動的地球“搬”出來 17歲那年,蔡勝利有了第一份工作——替別人鑿石頭。 后來,他的手藝慢慢熟練起來了,就幫別人刻石碑、做牌坊、砌涼亭…… 1994年,蔡勝利開始自己創業。 “那時,很多地方都要立石柱子,我就做石柱子的底座。”憑著愛鉆研的精神,蔡勝利發明了一種機器,別人需要3天才能打造出來的底座,他利用機器,一天能打出6個。 2000年,擺在家門前或單位門口的石質花盆開始流行。蔡勝利看準機會,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又發明了一種機器。 “一塊石料,別人可能只能做一個花盆,我利用機器,能做出五六個大小不一的花盆。”蔡勝利甚是得意。 那些年,蔡勝利的手頭功夫越來越到家,在周邊的口碑也越來越好。但他總覺得苦惱,因為生意再好,活再多,他總攢不下錢。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把賺來的錢基本又砸回研究機器上了。 那時的蔡勝利想,我要更好地利用這個機器。于是,他開始苦思冥想:這個機器,還能做什么? 2004年的一天晚上,坐在家里看《新聞聯播》的蔡勝利,突然找到了靈感。“我要把這個地球‘搬’出來!”原來,他看到《新聞聯播》片頭出現轉動的地球,就決定利用自己發明的機器,做一個花崗巖地球儀。 8年,磨出近1噸重的7色地球儀 在制作地球儀這件事上,蔡勝利很是較真。“做就做一個大的,讓人稱奇的。”蔡勝利說。 可是,這么大的地球儀,怎樣能讓它跟著制作的進程旋轉?這么多的花崗巖材料要去哪里找…… 蔡勝利想了很久,想了很多辦法, “有時候想到腦袋發熱,感覺頭發都燒著了一樣。” 經過多次嘗試,地球儀可以在電力的帶動下自由旋轉了。 而制作一個好看的地球儀,需要不同顏色的巖石來拼鑲。這些年,蔡勝利穿梭在福建、山西等地的石材市場,尋找成色最好的花崗巖。 他把地球儀分成288塊。內球是用花崗石做成的,球體就由7種顏色的花崗巖拼鑲,經過幾十道工序才完成,經緯線用不銹鋼絲壓制而成,再根據適合的比例,裁出不同形狀的各個國家。有的國家很小很小,形狀比較特別,蔡勝利往往要幾天才能完成。裁好后,再用膠水仔細地粘到一起。 為了使地球儀更加美觀,他自學氣槍刻字,在地球儀上刻上了各個國家、海洋等的名稱。“刻字很難,我練習了很久才敢在地球儀上動手。”蔡勝利說。 直到去年6月,他這件作品才正式完成。插上電后,地球儀就緩緩旋轉起來,黑色的代表海洋,五顏六色的巖石代表不同的國家。 作品得到肯定后,他說要“休息休息” 今年4月份,蔡勝利將地球儀的相關資料,寄到了世界紀錄協會香港總部(世界紀錄協會是世界紀錄協會有限公司旗下民間世界紀錄收錄機構,2009年在香港正式登記注冊。世界紀錄協會和英國吉尼斯公司一樣,都是民間非體育賽事世界紀錄商業收錄機構)。 10月初,蔡勝利終于等來了這本“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巖地球儀”紀錄證書。 “做一件事,需要新鮮感、興趣點、持續性,完成了這個地球儀,很有成就感,聽到別人對我的肯定,也很有滿足感。”蔡勝利直言。 蔡勝利有個理念,無論做什么事,多重要,能賺多少錢,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他說,這8年里,他也很想早點完成這件作品,但他每天只工作幾小時,累了就出去溜達。 “跟石頭打交道是個體力活,保重身體,才能看到最后的收獲。”蔡勝利說,地球儀完成后,他也尋思過,自己發明的機器,還能制作出什么稀奇的東西,“但現在,我暫時不準備做任何事,人不能把自己逼得太緊,量力而為,我要讓自己放空一陣子,休息休息。”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