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骨頭湯攤點用七八張方桌,“霸氣”地霸占了拐角處的人行道。
夜訪路橋
區域創建概況
路橋同創辦主任管志兵介紹,“多城同創”工作開展以來,在路橋南官大道、富仕路等6條嚴管街,基本設施建設已全面鋪開,示范效應基本形成;無證菜市場的整治和有證菜市場的改造也已鋪開,菜市場規范化管理基本形成;在城中村的整治中,拆除違法建筑20多萬平方米;夜市整治屬于“搬家式”清理,效果比較明顯,商西路夜市的占道經營、不遵守規定的商家已徹底搬離;馬路市場整治也得到了鞏固。
□記者陳佳樂見習記者楊芝/文記者陶宇/攝
“夜排檔好,價廉物美,幾十塊錢就能吃好喝足,比飯店劃算多了。”這是前兩天,本報記者在暗訪路橋“多城同創”成果時,聽到市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顯然,比起稍顯昂貴的飯店,夜排檔更能迎合大眾的口味。但由于用餐環境簡陋,以至出現不少衛生問題。
自“多城同創”工作開展以來,路橋的城市衛生、市場秩序等情況,都有了明顯的改善。10月14日晚至10月15日凌晨,我們對路橋的背街小巷、夜市、網吧和嚴管街進行了暗訪。
小攤販半夜“現形記”
10月14日23:10
富仕路與商城街交叉口
當晚11點,記者開車抵達富士路與商城街交叉口。白天喧鬧的大街,此時十分安靜。
然而,11點一刻剛過,街上的小攤販便漸漸多了起來,交叉口已經擺了7個攤位,麻辣燙、燒烤、小炒、水果等,一應俱全。
一家麻辣燙剛一“開張”,攤位前便圍了七八位顧客。記者以顧客身份向這對夫妻攤主打聽經營情況。他們說,這里的攤販一般從晚上11點開始,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收攤。
一旁的燒烤大媽“不甘示弱”,燒炭、生爐,不一會兒,攤位上煙霧繚繞,散發著陣陣肉香。買了麻辣燙的顧客總忍不住要帶幾串燒烤回去。
這些攤販中,最“霸氣”的要數一個賣甘蔗的大叔,他直接將拖拉機停在了人行道上。做生意的同時,將大量的甘蔗皮,隨意地堆積在路上。
“大叔,甘蔗皮堆得這么多,你收攤后會清理嗎?”聽到記者這么問,這位大叔回答得理所當然:“明天環衛工人會清理的,不然給他們工資干什么?”
“黃金時段”,商西路夜市空無一人
10月14日23:30
商西路夜市
商西路夜市是路橋人最熟悉的夜市,離富仕路很近,當晚11點30分,記者趕到這里暗訪。
讓人驚訝的是,在這個“黃金時段”,商西路夜市竟是空無一人,地面上干凈得幾乎找不到任何垃圾。除了難尋小攤小販的蹤跡,連一旁的店面都清一色大門緊閉,各家門口也都干凈整潔,讓人沒法與以前那個又臟又亂的夜市聯系起來。
原本被各種帳篷、油布遮擋的轉盤也露出了原型,在夜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安靜。
在第二天凌晨1點30分、2點左右,記者又分別返回多次,商西路夜市幾乎沒有人車來往。
隨后,我們的車子沿著南官大道、路橋大道等嚴管街行駛,道路兩旁車輛停得還是比較規整的,路邊也很少見到亂扔亂倒垃圾的情況。
排檔霸占人行道小巷攤販衛生條件堪憂
10月15日00:30
馬鋪路
在路橋吃夜宵的地方,還有馬鋪路。
在去馬鋪路的路上,記者幾個還在擔心:這么晚了會不會收攤了?“多城同創”期間,還會有攤販嗎?
記者先開著車,從西到東,把馬鋪路大致掃了一遍。只要是飲食方面的店鋪,九成以上還開著店門,且生意興隆。
這些商家不僅很“好”的利用了人行道的空間,而且將路邊的小巷也利用到了“極致”。
最“壯觀”的,當屬一賣串串香的店家。店面左側20米左右的小巷里,竟擺了13張大圓桌,桌子中間是火鍋,每一桌都起碼圍了四五個人以上,店主還在小巷的墻壁上安裝了5盞節能燈。
靠近交叉路口時,記者的車子就開不動了。四五米寬的路面兩側,擺滿了攤販,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羊肉串、麻辣燙、燒烤、鴨脖、水果……記者數了一下,大概有20攤。
記者選了其中人氣最旺的一家骨頭湯攤點,它用七八張方桌“霸氣”地霸占了拐角處的人行道,每張桌子都圍滿了人。
好不容易有空位,老板立馬招呼記者坐下,并拿著一塊抹布,迅速地將桌上的殘羹收拾。
但當記者拿兩張餐巾紙,輕輕擦拭老板收拾后的桌子時,白色的紙巾上立馬顯現出黑色。
“老板,你這擦得也太臟了。”記者問。
老板一聽急了,說:“不臟的,我們一天都要擦掉十來塊抹布,用完就扔掉,每天都是新的”。
“來這種地方吃飯,哪有不臟的。”一名壯漢端著一盤豬蹄和一瓶小燒酒,和記者同桌坐下,“你看看,誰不是在垃圾堆上吃飯的?”
記者順著這名壯漢指的方向看去,確實,每一張桌子底下,都扔滿了餐巾紙、吸管、飲料瓶等垃圾,甚至腳下也踩著用過的餐巾紙。
記者從同桌壯漢那里得知,這家骨頭湯攤開了1年多了,他常常晚上會來吃,“這里沒街那頭那家骨頭湯好喝,就是價格便宜,一碗只要13元,那家要16元呢,但這里其他東西比較全。”
老板說,每天下午5點,他的店里就有骨頭湯賣了,晚上10點,他都會準時到這里擺攤,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點鐘才收攤,“現在查得嚴,以前我都擺在外面馬路上的。”
而另一家賣水果的老板說,以前他下午四五點鐘就開始在這里擺攤,現在查得嚴,只能晚上11點出來,少賺了很多錢。
網吧環境不錯,生意一般
10月15日01:30
路橋多個網吧
凌晨1點30分起,記者走訪了路橋多家網吧,總體情況都還不錯。
在商西路夜市附近,記者看到一家正在營業的網吧。
網吧的玻璃大門敞開著,柜臺收銀員見有人進來,就抬起頭瞅了一眼。記者借上廁所之名,把網吧轉了一圈。
網吧不大,上網的人卻不少,但大家都很安靜。墻上貼著“禁止吸煙”的標志,也不見有人吸煙,只看見個別桌上放著打火機和香煙。
隨后,記者又來到臺州數碼城附近一家比較大型的網吧。
沿著樓梯上了二樓,網吧里靜悄悄的。我們往里走了走,不禁感慨,這生意真夠冷清的——可容納200多人同時上網的網吧,卻只坐了15個人,大多是男的。
記者以人太少,女孩子不敢在這上網為由,跟老板搭起了腔。說起生意,老板直搖頭:“以我們這樣的環境,每小時只有兩三元,客人也很少。”
就連網吧對面的兩三家燒烤攤,也鮮有人光顧。
同時,車子沿著南官大道、路橋大道、銀座街等嚴管街行駛,記者看到道路兩旁車輛停得十分有序,路邊也少有見到亂扔亂倒垃圾的情況。
記者手記
“多城同創”需要“白加黑”
自“多城同創”工作開展以來,路橋做了很多努力,一改以往的臟亂邋遢,城區各個角落變得越來越干凈整潔。
雖然各部門在“多城同創”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執法人員下班后,在大部分人熄燈入睡后,還是有很多小商小販、大排檔借著夜色的掩飾,仍燈火通明,生意火熱。
“多城同創”工作不應只做“白天功夫”,也要注重“黑夜效應”;不應只是“有關部門”在行動,更需要社會每個行業、每個人共同努力。因此,在改善“硬件”——我們所能看到的環境的同時,我們還要提高“軟件”——每一個市民參與“多城同創”工作的意識。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