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點剛過,江城北路兩旁就擺起了待批發的蔬菜。
夜訪椒江
記者 王媛媛 楊麗莉 見習記者 喻泓穎 文/攝
區域創建概況
自6月9日椒江“多城同創”動員大會召開以來,椒江區同創辦對照著“多城同創”測評標準,結合了全市“尖峰行動”、“攻堅行動”和“三改一拆”等專項工作,在全區組織開展“十大專項整治”行動。
在開展城鄉環境大整治的行動中,椒江區同創辦嚴格“門前三包”制度,將云西路、解放南路、中山西路等3條道路打造成“多城同創”示范街區,并做好了“嚴管街”及公園廣場的長效管理。
同時,椒江區同創辦還投入了1600余萬元資金,開展了農貿市場整治。截至目前,已經完成改造提升了7家農貿市場。
在開展馬路市場、流動攤販的整治過程中,椒江區同創辦清理了流動攤販3150例,有效勸導2170余起;取締了文明路、育才南路、老三中自產自銷區等9條馬路市場,還規范了章安楊梅馬路市場。
此外,椒江區同創辦在開展交通擁堵專項整治、生態環境整治、戶外廣告以及“牛皮癬”整治、建筑工地整治和社區文明環境整治等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
老椒江人都知道,椒江的東升街是夜市一條街。夜幕降臨,這里好不熱鬧。熱鬧里也有著一些不和諧現象,以前一些流動燒烤攤和小吃攤常混跡其中,乘機撈上一把。
江城北路與東升街交叉的路口附近則是出了名的馬路市場,凌晨時分這里常常人聲鼎沸,賣菜的、買菜的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
“多城同創”風風火火開展了數月以后,這里的夜幕是否更加和諧,記者進行了暗訪。
“嚴管街”上基本看不到垃圾,車也停得很整齊
10月14日22:20
中山西路
我們從椒江中山西路的三江超市出發,沿著中山西路往十字馬路方向走去。
夜已深,中山西路兩旁的商鋪都已經打烊,道路上的車流量也明顯少了很多。看慣了中山西路白天的繁華,晚上走在空蕩蕩的人行道上,我們還真有些不習慣。
一路走來,我們發現,中山西路作為椒江區的“嚴管街”之一,整治成效還是明顯的。在路面上,我們基本看不到生活垃圾,車輛也規矩地停在指定的位置,垃圾桶相互間隔開,整齊地立在一旁。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諧的畫面。比如,我們在“海瀾之家”的門口看到了一堆吃空了的飯盒,在整潔路面的映襯下,格外顯眼。有些垃圾桶旁,也散落著不少滿出來的垃圾。
夜排檔生意火爆,衛生令人不敢恭維
10月14日23:00
東升街、工人路、巖嶼路
東升街夜市已經存在十多年了,是椒江的老夜市,也是椒江唯一一條允許存在的夜市。晚上六七點鐘,這條夜市就開市了。
我們到達東升街夜市是晚上11點多。這時,逛夜市買東西的人已經漸漸稀少,百貨區的攤主們也開始收拾貨品,打算收攤回家了。
和百貨區相比,小吃區的攤販們卻忙得不亦樂乎。盡管已經接近凌晨,還是有不少年輕人陸陸續續走進東升街,三三兩兩在人行道上臨時搭起的小桌子旁坐下,開瓶啤酒,吃個燒烤麻辣燙,玩局骰子,生活好不愜意,讓人產生一種似乎這個夜晚才剛剛開始的錯覺。
小吃攤生意雖然火爆,但衛生情況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吃客們腳下丟滿了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和揉成一團的紙巾。一旁忙著收錢的店主也完全沒留意,他的“一畝三分地”簡直就是一個小型垃圾場。而不遠處的水果攤地上,則鋪了成堆的甘蔗皮,一些散落的提子、橘子免不了被人踩得稀爛的命運,在路面上留下團團污漬。
離開東升街,我們沿著工人東路一路向西。工人路西段,人行道上零星地擺著幾家燒烤攤。小販們一邊做著生意,一邊警惕地觀察周圍的情況,一副隨時撤退的模樣。
“城管不讓在這擺攤,我們就晚點再出來。”一位賣燒烤的女攤主說。
隨后,我們一行人又來到了往日夜排檔叢生地——巖嶼路。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椒江濃厚的夜生活氣息。
一眼望去,整條街海鮮排檔、燒烤店、川菜館次第開門營業,燈火點亮了夜色。食客們一桌桌團坐在人行道上,劃拳、干杯、談笑,十分享受這樣的夜晚。
盡管巖嶼路已被拓寬,可道路兩旁停滿了各種機動車,直停的、斜插的……各種停法,讓巖嶼路又變得擁擠起來,出租車路過這里也只得放慢速度。
馬路市場午夜剛過就擠滿了菜販
10月15日0:15
江城北路(萬濟池菜場附近)
凌晨時分,我們又回到東升街。零點剛過,東升街和江城北路交叉處就出現了三四輛小貨車,幾個大漢正忙著從車上卸下一大筐一大筐的新鮮蔬菜,擺放在路中央。
“這些菜都是批發的,我們正在這里等待買家。”一個賣大白菜的婆婆告訴我們。而我們看到,江城北路盡頭就是一家蔬菜批發市場。
不一會兒,攤位就一個個延伸出去了,有的攤主干脆就擺到馬路中央,而小貨車、三輪車還源源不斷地進駐。
夜市里一家水果攤位的老板急匆匆地收攤子,他說他要騰出位置,給那些批發蔬菜的攤販。
在其他路段轉了一圈后,1點45分我們再度折回,車子開到工人東路和江城北路交叉口時,眼前的景象已經讓我們驚呆了。
從這個交叉口到東升街,這條大約300米的雙向兩車道的路面,已經被各色新鮮蔬菜、各種車輛包圍了。
不過一個小時左右,這個行人稀少的地方變成了一個人頭攢動的菜市場。一個小時前,我們的車子還十分方便地在這條路上來回,現在已經很難在人群中殺出一條“血路”了,我們只得在工人東路上停車,然后走過去。
因為攤位基本上擺放在馬路上,留下的路面空間并不大,再加上人多,還時不時就有三輪車或者小貨車擠進來,我們也只好走一走,又往旁邊靠一靠,給車子讓個路。
走著走著,我們遠遠看到在這條路中段的地方,停著一輛警車,閃著警燈。走近才了解到,原來因為道路實在太擁擠,兩輛車發生了碰撞,交警過來處理交通事故了。
在這段路上溜達一會兒,我們發現,雖然這里道路比較擁擠,但是并不吵鬧。攤販們都安靜地守在自己的攤位前,一邊整理著蔬菜,一邊耐心等待買家的到來,這跟我們印象中的鬧哄哄的菜場有些不同。不過,相同的是,地面上也會留著很多垃圾。
“我這菜都是自家地里種的,可新鮮了,賣完就走。”我們一路逛著,一個賣菜的婆婆一邊招呼我們看看她的黃秋葵,一邊熟練地擇韭菜,擇下來的韭菜爛葉,就被阿婆扔在腳下。而旁邊,批發茭白的攤主早已手腳麻利地剝好了一批茭白,地上,青色的茭白皮堆得跟小山似的。
凌晨四五點鐘,批發的菜農們賣得差不多回家去了。經過一夜的販賣,地面上滿是蔬菜葉、茭白皮等垃圾。不過,這還不算結束,零售蔬菜的攤販開始賣菜了。住在周邊的居民開始來“淘”一些新鮮便宜的蔬菜,這時候,這條街開始喧鬧起來。
負責這條街衛生的清潔工張阿姨說:“其他街都是分班進行打掃的,就這條街比較特殊,我們需要兩班人一起來打掃。”
“這一帶,每天至少能掃出七八噸垃圾。”海門清掃公司的陳剛經理說,這還沒算上垃圾桶和電瓶垃圾車里的垃圾。
網吧里沒有學生,也聞不到煙味
10月15日2:15
中山西路、解放路一帶
我們還走訪了中山西路、解放路一帶的網吧。
當晚,網吧里人比較少,我們觀察了一下,上網人群大多在20到30歲之間,并沒有學生模樣的人。
我們有些意外的是,網吧里出奇的安靜,上網者零零星星地散坐著,大家各自坐在電腦前打網游、看電視劇、聊天,偶爾有認識的幾個人彼此低聲交談,并沒有大聲吵鬧的現象。
網吧里的空氣也還算不錯,基本聞不到煙味。
記者手記
黑夜中依然有亮點
道路干凈通暢了,街道整潔有序了,“多城同創”開展至今,我們看到了熟悉的城市在改頭換面,日新月異。只是,這些都發生在陽光下,而隱匿在夜色中的又會是什么呢?
我們選擇夜晚出行,用我們的雙眼去看這個城市黑夜中的難點和亮點。
夜市、馬路市場、街頭排檔以及網吧,以前的它們都是城市“臟亂差”的制造者,也是“多城同創”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當然也是我們探訪的主要看點。
我們拿著一副放大鏡,懷著一種挑刺的心理看過去,依然有不文明的現象,依然有垃圾滿地,依然有占道經營……但是,不可否認,我們還是發現了許多的亮點。
夜市中,雖然顧客盈門,大家興致高昂,可是分貝并不高;網吧里,沒有煙霧繚繞,沒有高聲喧嘩,屬于它的,只有深夜該有的安靜;馬路市場中的菜農相比以往也少了“大白菜1元3斤,芹菜買一送一”的高聲叫賣。
夜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亮點。有亮點,說明有了變化,哪怕變化得不快、不多,卻也是進步的方向。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