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大山里的獨居老人不再孤獨
今年重陽節,住在城南鎮岙環一座山里的幾位老人,早早地開始盼望了,他們說,那一天有人會來看望他們。
這是一座不高的山,年輕人早已逐個搬下山,就剩下7個老人留守。平時很少有人上山,這群老人幾乎與世隔絕了。這個重陽節,一群帶著紅帽子的年輕人來了,為他們過了一個特別的生日。
不只是這些老人,在深山里,在農村,很多獨居老人的生活都因為這幫年輕人,悄悄地改變著……
山里的老人第一次過上了集體生日
重陽節當天中午12點左右,老人們就在村子里準備開了。他們在屋子前收拾出一塊空地,擺上了桌子、凳子。“中午不要到處亂走,有客要來,還要給我們過生日呢。”老人們互相轉告著。
中午12點半左右,幾輛車子駛進了這個山坳里,來的都是老人們的熟客。
“你們來啦!”車剛停穩,看到有人從車上下來,一位老人立刻迎了出來,“等你們好一會兒了,大家都在呢。”老人跟每一個人都打了招呼,并趕緊去把鄰居們叫出來。
這群進山的年輕人,每人都戴著一頂紅帽子,一下車,他們就開始往外搬東西。老人們說,他們都是好心人。
其實,他們是來自城南義工分會的義工。這次來,除了給山里的7位老人帶來了長壽面、按摩錘等物品,義工們還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城南義工分會的會長張金華說,這次活動他們計劃一段時間了,想到好幾個老人從來沒有過過生日,趁著這次重陽節,給他們過一個集體生日。
搬來凳子,7個老人排排坐,等著義工們分蛋糕。吃著手中的奶油蛋糕,互相看著大家嘴角沾上的奶油,幾個老人哈哈大笑。其中一位老人還捧著蛋糕急著要回家:“我要拿回家給老太婆吃,她愛吃。”
老人蔣定夫說,家里孩子經常過生日吃蛋糕。自己雖然也過過生日,不過這么多人聚在一起吃個大蛋糕過集體生日,這輩子還是頭一次。
“這個按摩錘一頭用來按摩,另一頭還可以撓癢癢。”義工向老人演示了按摩錘的用法。“這個好,我正想買一個呢。”一位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吃完蛋糕,送上了帶來的物品,幾個義工擺開了工具,準備給老人們理發。“我頭發長了,就等著你們來給我理呢。”蔣定夫說,這一兩年來,自己的頭發全是這幾個年輕人理的。
“他們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把手中的蛋糕吃得干干凈凈,一位老人瞇起眼睛笑了。
“暴脾氣”成了“開心果”
城南多山,這幾年下來,阿華的義工團隊幾乎把這些山跑了個遍。他們一直在關注山里獨居的老人們,為他們送去溫暖。這次給老人們過生日,也只不過是上百次進山活動的一次。
義工剛進山時,老人們可沒給義工“好臉色”。他們警惕地打量著這些闖進山里來的年輕人,即使接受了禮物,還要問一聲“你們是來推銷的嗎”。
家住城南鎮后里村的吳一根老人今年81歲,是附近一帶有名的“暴脾氣”。在義工走進他家之前,大家就聽說了他不少“壞話”。鄰居們都議論,老吳不好相處,脾氣比較差,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跟鄰居吵過好幾次了。
阿華說,3年前第一次見到吳一根是在他家里。雖然是大白天,房間里卻顯得昏暗,老吳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因為受過傷,又不經常走動,老吳的其中一條腿嚴重萎縮,變得與手臂一般粗了。
義工給老吳送來了生活用品,還給他量了血壓,一量才發現,老吳的血壓高得嚇人。
老吳說,自己很少量血壓,從來不知道自己的血壓是多少。
自那次后,吳一根成了義工們“敲敲門聊聊天”的結對幫扶對象。他們經常來看他,陪他說說話,同時還幫他定時測量血壓,還聯系了鎮衛生院,給他開了降壓藥。
兩三年的功夫,老吳的血壓被成功控制住了。“我們前幾天剛給他量了一下,已經在標準范圍內了。”阿華說。
而最大的改變是,有了義工們的陪伴談心,老吳的心寬了。現在的他每天都笑呵呵的,身體也比以前硬朗多了。
“這些年輕人真的很好。”老吳說。
“邋遢大哥”不邋遢了
因為智力有些問題,吳米增老人看上去憨憨的,義工們都親切地叫他“憨大哥”。
遇到義工之前,憨大哥邋遢得像個“野人”。胡子長到了胸口,頭發也骯臟凌亂,上面還粘滿了垃圾,因為生活不能自理,憨大哥除了接受兄弟、鄰居的接濟,只能經常從垃圾桶里翻吃的,生活十分窘迫。
3年前,憨大哥家里來了一群義工,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幫他洗澡,幫他剪掉骯臟的頭發和胡須。從此,憨大哥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愛吃八寶粥、米面。”義工對于憨大哥的喜好了如指掌,專挑他愛吃的送。
有一段時間,憨大哥的兄弟住院了,義工聽說了以后,在此期間輪流給憨大哥送飯,一日三餐足足堅持了25天,直到憨大哥的兄弟出院。
眼看著憨大哥居住的房子越來越破舊,去年上半年,趕在臺風來臨前,義工們決定為憨大哥修房子。
在阿華的QQ空間里,還保留著那時候的照片。記者看到,義工們自己上陣,搬磚搬瓦,為憨大哥蓋起一間避風擋雨的房子。
“我們每次到城南看望老人,第一個看的就是憨大哥,因為最讓人放心不下就是他。”阿華說。憨大哥在義工的陪伴下,人也越來越精神,經常拉著義工說話,說得最多的,就是義工給他們送來了多少東西。
阿華說,義工們為他做的事,他其實心里都清楚。
陪老人說說話談談心
本報記者王悅
給老人送生活用品、給他們過生日、幫他們剪頭發,阿華說,其實老人需要的只是陪伴。物質上真正缺乏的并不多,精神上的貧乏才讓老人們郁郁寡歡。
最近,網上一個流傳的小故事,觸動了很多人的心。
父親75歲了。一天,窗外飛來一只烏鴉。他問:“這是啥?”兒子說:“是烏鴉。”過了一會,父親又問,兒子吼道:“說了是烏鴉,你怎么回事啊!”后來有一天,他翻開40年前父親的日記。“今天兒子三歲了,他指著烏鴉問我:這是什么?我告訴他,是烏鴉。他又問,我又回答。他問了11次,我答了11次。”
面對這個故事,不少網友唏噓不已。父母日漸衰老,我們做到的,可有當初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二分之一?
阿華說,其實老人們更像孩子,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存在感。有人陪著說說話、談談心,那些老人們的生活因為義工的幫助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心態也因此改變。
跟著義工去看望老人時,記者感受到了每一位老人的熱情,即使平時不愛言語的老人,也像孩子一樣開心,說起自家兒女時,更是絮絮叨叨有說不完的話。在離開時,他們會送出好遠,念叨著“太讓你們費心了”。即使車輛遠去,他們仍站在原地不停揮手。
這些老人的熱情也是義工們得以堅持下去的動力。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代替很多子女去照顧他們家里的父親母親。
希望子女們經常回家,只是看看他們,陪他們說說話就好,這是阿華和義工們的感觸,也是所有老人們的期盼。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